马仔,象是一个小孩的名字。广东人喜欢在小孩子的名字后面加个“仔”字,以示亲切和疼爱。但是我说的这个马仔并不是人名,而是马安镇的一种小吃。
小时候,我邻居家就是几代人都做马仔的世家。这户人家的老祖在镇上开了间埠源茶楼,当时,马安的马仔就数他们家做得最正宗了。听父亲说,他小时候跟着祖父上这间茶楼喝茶,祖父肯定会拿一块马仔将父亲安顿好,然后再跟乡亲朋友们喝茶聊天去,一是因为马仔做得好,是茶楼的招牌;二是因为马仔非常的有韧性,用惠州话来说是“抵食耐嚼”,这样,父亲自己一个人可以玩上好一会,祖父也可以安心的喝茶去。
小小个头的我,经常躲在邻居家门口看他们打马仔。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应该是“做”马仔吧!但事实上,马仔确实是“打”出来的。先将面粉按比例加水和,揉成面团,再用面擀来回擀,边擀边加面粉,以防止粘在一起,擀至象纸这么簿,再切成条状,晾干,下油锅炸,沥干油后,用麦芽糖煮成糖浆,再加花生、芝麻等配料,在锅里搅均匀后,倒入桌台上铺平,然后用擀丈抚平,拿木锤用力锤压,“砰砰”响,令里面坚实没有空隙为佳。其中的技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学到家的。擀的力度要均匀,不然会有破洞,造成厚薄不一;晾得不够干,太吸油;晾得太干,容易碎……每次邻居家开锅做马仔时,香飘四处,那种香味至今难忘。
马仔的包装极其普通,甚至连生产厂家的名字、联系方式都没有写上去,只是用一张白纸将其卷起,而且非常的油腻,用手轻碰一下,都会沾上油。马仔做好后,切成大概5*5*1.5CN大小,十块为一包,我们习惯叫一条马仔。因为用油炸,又用麦芽糖作原料,所以含糖高,含油脂也高,身体欠佳的人都不敢多吃,再加上马仔非常的韧性,一口气能吃两块的人是非常不容易,因为吃完一块牙齿已累坏了。
虽然马仔的包装这么朴实无华,却不影响它发挥吸引力。刚出来工作的时候,有同事知道我是马安人,没说上几句就跟我说:你们马安的马仔真好吃!以后我每次回老家,偶尔会捎上几条,给他们欢呼一阵。马安人喜欢将马仔用来送礼,尤其是春节的时候,很多人家都会订做十多条,有些几十条,嘱咐老板加足材料,送给马安以外的亲戚朋友,虽然样子没有卖相,但好吃且价钱不贵,很受赠获双方的欢迎。上周带了一些去梅州,对方客户都是第一次吃,连声说好吃,饶有兴趣的问怎么做的?哪里买的?看来,这马仔真是人见人爱,而且是一见钟情的。
但是,现在的马仔已经不及以前的好吃了,父亲说,吃不出以前的那种味道了。越来越偷工减料,而且现在很多是外省人在做,半路出家,技术可想而知。擀面也不需要手擀了,而是用机器擀,连同切成条状,这样擀的面少了一份韧性。以前做好一锅马仔需要一天的时间,现在大概四五个小时就可以做好了。不知为何,怎么没有商户想到象马安西瓜一样去注册一个品牌,包装更精美些,走出马安,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喜爱。
对于马仔为什么会是这个名字,我一直不解,而且为什么只是马安才有,其它地方都没有,包括邻近的平潭、水口。一般特产,都是以当地盛产的粮食作物为原材料的,但是这马仔却是以面粉为原材料,这与我们平时吃的米饭相差甚远。吃面食是北方人的饮食习惯,我们南方人主要以米饭为主,尤其是惠州人的传统风味小吃一般都是用大米为原料,如:沙糕板、敛糕仔、发糕、逆糍等等,会不会这背后有一些故事鲜为人知呢?我特意问了父亲和伯父,他们都无法给我满意的答复,只知道在他们的小时候,不知是因为食物的贫乏,还是那时的马仔价真货实,比现在的马仔好吃多了。
延伸阅读:
- 惠州传统的婚嫁礼俗及用品2006-06-24
- 夏至时节,柏塘猎色——鸡肉春2006-08-30
- 出生诸习2006-09-08
- 惠州的年节习俗2006-09-15
- 鹅城旧俗“喊惊”2007-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