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承修故居其实位于淡水镇上拔子园,分为“偶园”和“壶园”两部分。“偶园”终年铁将军把关,一般游人根本无法进去。这个曾经是惠阳淡水东团的成立旧址,据说有着难得一见的天井回廊。但是却由于“保护”过了头,我在惠阳工作了五年,竟也没有揭开它的面纱。“壶园”则不同,如果你能在淡水老街轻松地辨别方向,那你就能在一个最不起眼的角落上找到它。“壶园”是可以自由出入的,但是你也会因为它没有得到必须的保护而产生失落感。一片破瓦残墙的事实,很难让人和直声震天下的铁笔御史邓承修挂上联系。
“壶园”于2004年被列为我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文件是这么描述的“该园古建筑的装饰手法丰富多样,极有特色”。而身临其境,即便是一名专业的摄影师,也很难发现它丰富多样的装饰手法。一侧发出阵阵恶味的潲水缸就先倒足了我们的胃口,而一些颇具特色的古建筑风格,如邓承修当年停轿的回廊,也被改建得一塌糊涂,除了乱砌而成的红砖墙,什么也看不到了。至于各式砖雕和花窗,也只能在想象中完成对它们的描述。在“壶园”,你除了得到深深的失落,别无其他。
作为清朝咸丰十一年举人,同治、光绪两朝历任监察御史、鸿胪寺卿等官职的大官,邓承修肯定没想到自己当年温习圣贤经典的小庭院会沦落到如此地步。邓先生创建了崇雅书院,给后代留下了永恒的馈赠,但是他的后人并没有给他留下永恒的纪念,任由时间的洪流冲刷孤零零的“壶园”和“偶园”。“壶园”已经岌岌可危,再不加以保护,“偶园”恐怕也难逃如此下场。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都有保护的必要。从今年由市委副书记陈仕其署名发表的《惠州革命史迹调研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市委、市政府对于保护我们的“家底”的正确态度。《报告》中写道“革命历史文化正在我市发展的舞台上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及时有效地抢救保护、开发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对于促进惠州文化大市和旅游大市的建设,加强和改进政治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带动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想任何有着人文关怀的人都不希望这些话变成一纸空谈。在过去的许多年里,类似这般保护文化遗产的话已经说得太多了。而今天有所不同的是,惠州的经济已经有了蓬勃的发展,有了硬件的支撑,保护文化遗产应该不算是拆东墙补西墙的难事。
尽管如此,我还是想提提我自己的建议。在我看来,保护好我市总共五批的文物保护单位,从目前的经济状况来说是绝无可能。但是,当我们还缺乏足够的实力,政府还处于局部的零散的文化保护阶段时,当务之急是在民众中建立起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意识——凡是有损于文化保护事业的事情绝对不做!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为我们的后代留下未来可以开垦的自然和文化土壤。
邓承修字号铁香,有“铁笔御史”之称。今天,铁香已不再,壶园的深深失落我希望仅仅是一个个案。
1、若无向导和一把勤问路的嘴,很难找到“壶园”
2、壶园占地面积420平方米,属四合院布局
3、一片衰败的景象
4、尽管如此,壶园还有人居住,但铁香已不再
5、倒是壶园的仙人球和芦荟带来了一点生机
6、让人倒胃口的潲水缸
7、斑驳的木牌。到底是“壶园”还是“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