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游览了米兰兄贴上的《桥东》一文,引起了我对桥东的兴趣。确实,桥东作为归善县治以来,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人文故事很多。现辑录其较有影响的人和事40题(止于清代),曰《惠城桥东大事记》贴上,兼与米兰兄交流。文中书名号内是本题资料出处;“谨按”,是本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米兰兄教正。
1.陈后主祯明二年(公元558年),置归善县。《惠州府志》
谨按:此时,岭南及惠州地区归附南北朝的陈朝。陈后主置归善县,县治在河南一百五里。据初步考证,有可能在今沥林潼湖之间。
2.乾和三年(945年)九月,封惠州水东庙二神曰兴祚王、泰民王。《十国春秋》
谨按:水东神庙位于惠城区东新桥桥东桥头南面,宋.唐庚在惠州所作《水东庙记》曰:“庙中神象二:其一介胄按剑而坐者曰兴祚王,其一乌巾紫袍端笏而坐者曰泰民王。观兴祚之名,疑南汉时所封,而不敢遂以为然者,盖无所考也。吾始至惠州,屏居於南山之上,北望西江之东,林木之间夜夜有灯蕴然,里人云此水东灵庙也。”
3.熙宁四年(1071),置兴国军、睦、衡、舒、鄂、惠州六钱监,通旧十六监。惠州阜民钱监最高年铸铜钱七十万缗。《宋史.食货志》
谨按:惠州阜民钱监(《玉海》说是治平四年所置)是全国第二大监,最高年铸铜钱七十万缗(每缗一千钱),仅次于韶州永通钱监(最高年铸八十万缗)。宋东平窑址应是钱监前身。
4.熙宁中,惠州巡检与阜民钱监知监俞懿有隙,知州赵熙明出甲付巡检往讨之。《苏轼寓惠集》
谨按:据苏轼《服黄莲法》载,丙子寒食日宝积长老昙颖言:熙宁中,惠州澄海十五指挥使姚欢把守阜民钱监时,赵熙明知州和巡检申姓者与阜民钱监知监俞懿有隙。吏士与监卒忿争,遂告监卒反,熙明为闭衙门,出甲付巡检往讨之。姚欢执杖立监门,白巡检以身任监卒不反,乞不交锋。巡检无以夺,为敛兵而止,是日微欢,惠州几殆。
5.绍圣元年(1094)十月,苏轼贬来惠州,在桥西合江楼居十六天后,迁桥东嘉祐寺。《苏东坡寓惠行踪考》
6.绍圣三年(1096)七月,苏轼白鹤峰新居落成前不久,侍妾王朝云病逝。《苏轼年表》
7.绍圣四年(1097)四月,苏轼被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带着儿子苏过离开桥东白鹤峰新居。《苏轼年表》
8.元符初,温都监女温超超病逝,葬东江沙江边。《野客丛书》
谨按:据宋.王楙《野客丛书》称,苏轼离开惠州前往儋州后,温超超郁郁寡欢,忧抑而逝。苏轼作《卜算子》词:“缺月掛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最后一句黄州原作“枫落吴江冷”,苏轼将其改为“寂寞沙洲冷”,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对惠州这位“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温超超以无限的同情和怜悯。
9.元符三年(1100年)十月,苏轼遇赦后其儿子苏迈举家迁出白鹤峰,与苏轼一起北归。《苏轼年表》
谨按: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初,宋徽宗继位后实行大赦,苏轼得以量移廉州。元符三年六月苏轼渡过琼州海埉,七月到达廉州贬所,八月改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九月中旬到达梧州。在此之前,苏轼曾写信给居住在惠州的儿子苏迈,叫他帶着家人来梧州会合一起北归。但苏轼到梧州后不见苏迈及家人,加上适逢秋旱,贺江水涸难以行船,遂顺西江以下改道广州,约在九月底到达广州,与从惠州赶来的家人会合。此后邑人将东坡故居改为东坡词。
10.绍兴二年(1132)十二月,虔寇谢达陷惠州。《惠州府志》
谨按:据宋洪迈《夷坚志》记载:谢达陷归善县治桥东“民居官舍焚荡无存,独留东坡白鹤峰故居,并率其徒葺治六如亭,烹羊致奠而去。”
11.绍兴九年(1139)六月,竄归善县令高登於容州。《惠州府志》
谨按:据《府志》载,高登字彦先,福建漳浦人。宣和年间为太学生,金人犯京师,高登与陈东上书乞斩“六贼”。绍兴二年廷对,有司恶其直,仅授富川主薄。后摄归善令,遂遣主试。高登摘经史要语,命题策闽浙水灾所由,郡守李仲文即驰达秦桧,秦桧震怒,以他事竄高登於容州。
12.绍兴年间,竄崇政殿说书陈鹏飞於惠州。《惠州府志》
谨按:陈鹏飞字少南,号鸣翔,原籍浙江永嘉。他63岁高龄中进士,历任太学博士、崇政殿说书、礼部员外郎等,是宋代著名“注经三杰”之一后因忤权相秦桧,被朝廷竄惠州时己72岁。他来惠州时先居桥西舍人巷,后居桥东铁炉湖。
13.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陈鹏飞在惠州桥东病逝,终年75岁。陈鹏飞逝世后,其后人迎其灵柩归金华屋楼银川,与夫人张氏合葬。《楼川陈氏宗谱》
谨按:据楼川鼻祖鹏飞公三十五世孙济全撰《陈博士行状》称:“公流寓子嗣遂为惠州铁炉湖人,淳熙末留正始为开陈,召其子诈、礼为官,辞不赴;复召其孙济为福建宣议郎。淳熙、祥兴间,公孙为士者凡一十四人。”这是陈鹏飞贬居惠州时,坚持对子孙进行文化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故其旧居有一副楹联曰:“承家期勿负孙谋,乡贤家学垂千载”。同时,当朝宰相留正这样厚待其子孙,有可陈鹏飞贬居惠州开坛讲学,留正曾投其门下;留正入辅大政后为报师恩,遂为陈鹏飞子孙述说,召其为官。
14.景定三年(1262),宋宰相吴潜卒于循州(龙川),葬於惠州嘉祐寺南岭。《惠州西湖志》
谨按:吴潜卒后,家人怕将其葬在循州再受刘宗申之徒报复,入土不安,遂移灵柩循江而下,安葬在惠州嘉祐寺南坡,与东坡故居结伴。德祐元年(1275年)三月,元军陷中原,向南方推进。是时,贾似道误国渐为国人所知,加上忠王赵基当国(时为宋度宗)仅十年,就把整个国家搞得不可收拾,知宋理宗立太子时吴潜密奏之言不谬,故宋恭宗即位后遂追复吴潜官。德祐二年,太府卿柳岳请为吴潜赐谥,特谥为太子少师。后来其子孙迁居福建南安,遂将吴潜从惠州迁往南安湖尾山下安葬。
15.至正六年(1346年),广东佥事周伯琦来惠,会同总管府事观驴公(字元宾,蒙古人)将惠州东坡祠“燕居殿”改为东坡书院,礼部尚书危素特撰《惠州路东坡书院记》记其事。《惠州西湖志》
16.至正六年(1346),都御史张顶讨归善贼李文积,平之。《惠州府志》
谨按:李文积归善桃子园人,他纠集奸宄,习武艺,伪作关防,擅用仪仗,流劫乡村,占夺民田,官兵久捕不克。至是,张顶等调官军乡夫八千余人委岭东参议徐度、佥事施儒等往讨之,俘斩干余,贼始平。
17.洪武十年(1377),归善县就在白鹤峰下设河泊所管理蛋民。《惠州府志》
谨按:据府志记述:蛋民“今在归善者,皆土著服,与平民类。婚姻亦略,与下户相通,但其籍则系河泊所。”也就是说,明初的东江蛋民与现在的东江蛋民待遇一样。
18.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府学生刘确倡议筑东平城(后为归善县城)《惠州府志》
谨按:据《归善县志》记载,明嘉靖四十四年,庠生乡民黎俸等请建东平民城,万历三年城成。六年,知县林民止迁县,遂为官城,为门四:东曰辅阳,南曰龙兴,西曰通海,北曰娱江。为关二,便门二,窩铺九。其正南曰龙兴,当县庠之衝,万历二十四年,知府程有守、知县邓镳移于水东,崇祯十三年知县王孙蕙增筑。
19.万历六年(1578),归善知县林民止迁县署于东平城。《惠州府志》
谨按:在此之前,归善县署在今中山纪念堂东北隅。
20.万历二十年(1592),杨起元在桥东建“敦仁精舍”。《敦仁精舍记》
谨按:今桥东市第六小学即敦仁精舍故址。杨起元《敦仁精舍记》曰:“吾惠人命水中地曰墩,而东向仁方也,故以敦仁名之。其前有轩,即谓之能爱轩。当轩百里而遥有五峰焉,状若五老,登楼可俯而招也。江西之流若匹练,直悬檐际,河南水东烟树眉列。左顾象岭,右睇马岫,迥眺其西则所谓滨江。而居者比庐□之,皆隔以积水。山色湖光,邻春渔唱,四时之景无不可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