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子·惠州事>家乡风情> 关于客家文化与地域文化认同问题

关于客家文化与地域文化认同问题

https://city.xizi.com   2007-02-15 14:38:46   西子湖畔    作者:韩文   

      近日,惠州《西子湖畔.家乡风情》出现了“客家文化”和“惠州文化”的激烈争论。对于这场争论,表面上是“客家文化”与“惠州文化”的“正统”之争,实际上是客家文化对地域文化是否认同问题。“惠州”是一个地域名称,“客家”是生活在惠州的一个群体。“惠州文化”包含着惠州古今地域上的儒家文化、宗教文化、风俗文化、西湖文化、罗浮山文化、东坡文化、客家文化等。“客家文化”是惠州地域文化一部份,亦可以说重要的一部份,但他必须认同地域文化,象地域文化必须认同国家文化一样,这是无可置疑的。在这种认同的基础上,然后在“惠州地域文化”框架内,对客家文化进行宣传、挖掘和发扬光大,达到进一步充实地域文化内涵目的,这才是正道。而不是“反客为主”,或把“客家文化”从地域文化框架内剥离出来,制造地域文化二元对立。对于地域文化二元对立所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历史教训是值得借鉴的。

     入清以后,随着粤东北山区客家人口的迅速增长,出现了资源严重短缺。为了拓展生存空间,惠、嘉、潮各属的客家人大量南下广东中西部地区。由于客家人在长期逆境中生存,体内沉伏着一种能动因子(这种因子朝正面发展,能为当地作出贡献;朝负面发展,容易挑起事端),加上土客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了地域文化二元对立,最终诱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土客大械斗。据《赤溪县志》卷八记载:“五岭以南民风强悍,械斗之事时有闻焉……但未有仇杀十四年,屠戮百余万,焚毁数千村,蔓延六七邑,如清咸、同间新宁、开平、恩平、鹤山、高明等县的土民和客民械斗受祸之惨也!”械斗结果是两败具伤,客人为甚。当时很多客家人家园被焚,亡命海外,遗下的子孙成为海外“客家军团”。清末民初广东西部的开平、恩平当地人喜欢建碉楼,也是那段可悲历史留下的心理痕迹。

    在惠州,情况却好得多。惠州是最早包涵、认同广东客家人的州府之一。早在明正德年间,王阳明在惠州平定浰头山贼后,受士民之托,奏请朝廷设立和平县,将客家人编入户籍实行管理(在此之前,客家人是无户籍“编氓”);万历年间,惠州举人叶春及(惠城区人)为永安县(今紫金县)修志,亲自为客家人正名(原客家人的“客”字有狗爪边旁,叶春及修志时把边旁去掉,用客人的“客”字入志);惠州府也积极向朝廷争取客家人的科举名额(在此之前客家没有科举资格),使客家举子享受当地人的科举待遇等。入清后,嘉庆年间博罗与东莞一些乡村之间的土人和客人发生械斗,经两县官府共同弹压、以及两地乡绅调解得以平息后,惠州和平县进士、掌教惠州丰湖书院的客家人徐旭曾,特撰《丰湖杂记》一文,以客家人的敏锐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从社会矛盾中把握了客家民系和文化寻求生存空间的契机,为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了历史性的诠释,稳住了当时在惠州最高学府求学的当地人和客家人知识份子。加上惠州本土文化有巨大的包涵性和兼容性,化解了土、客文化之间的矛盾,所以终清一代,再也没有发生类似清嘉庆年间博罗与东莞之间的土客大械斗。

    尽管入清后惠州本土文化受到东面的潮汕文化、南面的西方文化、西面的广府文化和北面的客家文化四面进攻,但他始终顽强地支撑着,并以博大的胸怀包涵和兼容各种外来文化,使其成为地域文化的一部份;本地方言也顶住各种外地方言侵蚀,一支独秀,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成为方言学者难解之谜;惠州本地人和客家人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建立了和谐的关系,结社唱和,为惠州文化建设增砖添瓦等,这都是非常可贵的。所以“惠州文化”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冠名不冠名问题,而是认同不认同问题。我之所以撰写了《关于‘惠州文化’冠名问题》一文,目的是留下一些空间供大家讨论。但出现如此激烈的争论,甚至出现对骂,是本人所不愿看到的,我想诸位大老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的。

上一篇:惠州老地名的由来-----惠州十条行业街
下一篇:葫芦岭:恩泽千年古城罗阳

论坛聚焦
热门文章
城讯
网友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