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城区历史上府县两城有过不少行业街,这里介绍十条。
晒布场--今新民街的史称。清朝至惠州解放初,这里有的居民以染布为业,染布后在江边、塘边草地把布晒干,白天到处都晒满布。
卖草行--今小西直街至金鸡井的一段街道,清朝至民国初,仍保留小西门和城墙,城郊半径、新村、黄塘、黄油和陈江、斜下、甲子的农民进城卖柴草,多聚集在这靠近小西门的地方,形成一个集市。
咸鱼街--今东新南街的史称。这条街地处东新桥头,靠近西枝江边,北面近东江,货物起御便利,在近百米的街道,有食盐店、咸鱼店、海味店共二十多间。咸鱼街成为惠州的水产集散地,又成为水产的转运站,从澳头、稔山等地运来的水产、食盐,通过这里批发、零售,转运到河源、龙川、紫金等地。
猪仔行--今朱紫巷的史称。据《惠州市桥西志》,清末民国时,巷口有一座伯公庙,庙附近曾是买卖猪仔(猪苗)的集市,被称为[猪仔行]。后来,因这名字不好听,卖猪仔的集市又迁移了,就采用谐音方法,命名为[朱紫巷]。
麻篮巷--今华兴巷的史称。这条巷的朱紫巷的附近,从朱紫巷七号起,巷尾封闭。历史上这条巷的居民多以打网线为生,打网线时门口都放着一个装麻线的篮子,因而得名麻篮巷。
番薯行--今桥东市场前面,原是铁炉湖湖边的一块空地,靠近东江边,民国时期至六十年代,东江大桥、惠州大桥未建成,江北、望江、汝湖的农民靠木船、渡船带着农产品到城内出售时在这里聚集;水口、南津、东平的农民也沿江边挑农产品进城,在这里摆卖,番薯、番薯藤、番薯苗交易量较大,故为这里称为番薯行。
牛皮炉--今水东南路(曾称为西门南路)的史称。清乾隆年间,南海罗春人在惠州开办多间的制革作坊,收构牛皮,加工牛皮。今水东南路周围有城背塘、托盘塘被称为牛皮炉。
打石街--今中山西路西段的史称。清朝至惠州解放初,这条街有十多间打石店,从事打制石碑、雕塑石狮、雕凿墓碑工作,工艺精湛。
红花巷--今水门路四巷的史称。清朝至民国时期,这条小巷住有几家人,专为办喜事人家蒸发糕(松糕)。因惠州人为喜事要给亲友邻舍派发红发糕,红发糕用一种花红粉(有说用残菜籽制成)染红。
打铁行--今水门路惠城区二轻总公司下面原来有一条小街,有八九家打铁店,多是打制锄头、犁、耙、镰刀等农具或家用铁器,其中的[唐卓兴]剪刀店生产的[金钱牌]剪刀,畅销省内外,还曾销往港澳、南洋。
惠州老地名的由来-----惠州十条行业街
https://city.xizi.com 2007-01-26 02:32:04 网络 作者:佚名
上一篇:惠州龙形拳传了洋武师
下一篇:关于客家文化与地域文化认同问题
延伸阅读:
- 惠州地域文化的特色及影响2006-07-04
- 历史微距:大鱼街上的百年酒家2006-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