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子·惠州事>家乡风情> 传统惠州人是如何过年的

传统惠州人是如何过年的

https://city.xizi.com   2010-02-18 12:04:43   西子湖畔    作者:佚名   

  除夕之夜,要迎灶君爷下地。惠东重贴“五龙灶君神位”,并供奉“三牲”,斟上清茶、白酒,焚烧纸宝、“云马”祭拜,“接灶神阿公下地就位”,以保佑家宅平安。是夜,屋内厅堂和各房间甚至牛、猪、鸭栏(间)都要点灯,称“点年光”。在惠东各家“一连点三昼夜不熄”。在灯光下“守岁”,合家团聚共叙,长辈给小孩发“压岁钱”。至深夜吉时,选吉向拜天地,以“迎新春,接财神”。

  正月初一天亮,合家男女老少起早床洗脸后,敲锣打鼓,放鞭炮,迎接新年到来。惠阳家家拜祖先。在博罗、龙门民间,一家人吃汤圆,祝福新年生活像汤圆一样甜,拜族内长者表示尊敬,邻里互拜表示和睦共好。长者给晚辈发“利是”(称“牛牯”)。这一天,多数人“吃斋(素食)”,以求一年“无灾无难”,菜肴多为粉丝、红枣、腐竹、青菜等素菜。禁忌很多,忌送钱物给别人,忌向家人、外人讨钱物;忌骂人、打人;忌扫地,以免扫走“财气”;忌打碎家中器物。惠州城居民忌洗澡,惠东忌挑水。各地普遍忌说不吉利的话。在惠东大人怕小孩无意中说出不吉利的话,祖母或母亲早备竹篾片,在除夕晚上小孩入睡后,象征性地刮一刮其嘴巴,并连说“童年无忌,童言无忌。”许多地方,特别是沿海民间还演文艺节目,以表示共享太平;还有舞狮、舞龙队走村串户,向各家发贺年柬,恭贺新年,主人燃放鞭炮,发“红包”表示感谢。

  正月初二为“开年日”,家家户户宰鸡,到祠堂烧香、纸钱、点烛祭祖祀神,除素食。博罗家家做萝卜糕。从这天开始直到十四日,成人可偕小孩出门拜年,探亲访友。

  正月初三,俗称“穷鬼日”。清晨,各家将除夕以来堆积的垃圾扫出屋外,装进畚箕,连同旧扫帚一起送到村边的三岔路口或河边,并插烧上三支香、两张纸(草纸),反复吟“穷去富来,富来穷去”,称之为“送穷鬼”。这一天,互不串门,不会客。博罗县城的“送穷鬼”是在正月初五日,其做法与农村相同。

  正月初四,妇女回娘家探亲,可携儿带女,也可偕丈夫。在娘家居住时间长短,可根据各家各人的情况而定。

  正月初五“出年界”,启示春节已过,春节期间的许多禁忌取消。从正月初六日开始百业照常。

  在博罗民间,节日余兴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

  年初七清早,博罗各家用苏木水和糯米粉搓汤丸(亦用花红粉把一部分汤丸染成红色),在自家厅堂设香案,摆“三牲”、水果、斋菜和汤丸拜神。拜毕,一家人吃汤丸。年初十“分社肉”。博罗乡村多同宗姓聚居,祖上传下有一定的公产,称为“公尝”。族长在这天用公尝钱杀猪,按男丁计算分给各家。分社肉的猪,要抬到“社伯公”面前,焚香祭祀后方能宰杀,故称分社肉。农村在正月初七至十四日,择一晚上,上山“猎龙”(猎,即赶的意思)。组织一群青年举着火把,敲锣打鼓登上附近的山头,燃放鞭炮,祈求把龙(风水)赶回村。

  各地乡村农民还有“接灯”的习俗。“灯”与男丁的“丁”谐音。年前村民先进城或进圩镇订购花灯,年初六由一位辈分高的长者带队,一行人擎着大旗,大旗上写有上一年生男人家的姓氏,敲锣打鼓,燃放爆竹,到城里或圩镇接灯。当买灯人与接灯人在约定地点会合时,爆竹轰鸣,锣鼓喧天。人们把本姓大旗竖在街心,买灯者抬着花灯绕旗一圈,在锣鼓声和爆竹声中护灯回村。回村后,将灯送到上一年出生男孩的家中,送完为止。接灯的人家,添足灯油、点亮灯,悬挂在祠堂或神庙内。凡生子上灯者,谓“灯头公”。无子嗣者将挂在神庙的灯取回,挂在自家的厅堂里,取其吉兆,谓之“偷灯”。亲戚送灯来谓之“送灯”。偷灯或接受送灯者,如果在这一年生子,必定备酒肴酬神,邀亲戚、朋友畅饮庆贺,此谓之“酬灯”。

  舞龙、舞狮、舞春牛是惠州市境民间一项重要文化活动。惠州城舞龙前多要到元妙观“开眼”、抢青,再正式舞龙。舞狮由师爷携匣领路,继而狮子,之后是锣鼓,持刀、棍、矛等冷兵器的武术队殿后串村。有的地方舞春牛。集镇或人口集中的村庄,请戏班唱戏,也有酗酒、赌博者。

  新中国成立后,移风易俗。民间舞狮、舞春牛、舞凤等活动逐渐淡薄。“文化大革命”期间,舞狮、舞春牛被废止,1976年10月后始复。春节期间,政府、文化、体育部门组织群众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机关单位举办团拜会、联欢会、迎春茶话会等活动,各级官员慰问军烈属,看望老人院的孤寡老人;各地群众开展拥军优属、舞龙、舞狮、球赛、棋赛、书画展、盆景展等活动,各种迷信活动大大减少。

上一篇:岭南写真:五村古村落里演绎着清朝岭南富商的故事
下一篇:元宵节

论坛聚焦
热门文章
城讯
网友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