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子·惠州事>家乡风情> 平海姓氏与人口源流探考

平海姓氏与人口源流探考

https://city.xizi.com   2006-06-16 12:11:15   西子湖畔    作者:汪洁   

 王楠,常州武进人。始祖友从曹国公下军,洪武三十四年升隆庆左卫右所百户,三十五年王玉以父官阵亡升本所正千户。永乐十五年(公元1418年)调碣石卫平海守御千户所正千户。今楠袭。

 王诏,顺天昌平人。始祖成从彭城卫左所军,洪武三十二年有功充小旗升百户。寻升浙江海南卫逮跳所正千户,永乐三年回还原彭城卫。十八年(公元1421年)王贵委碣石卫平海守御千户所守护番船阵亡,二十一年王通袭正千户,选调今卫所。今诏袭。

 潘珍,安庆望江人。始祖求从安庆毕指挥下军,调……升广州右卫所百户。潘威调碣石卫平海守御千户所。正德六年,潘寅以功升副千户。今珍袭。

 杨丛,浙江定海人。始祖观弟宁波卫水军,洪武二十五年调龙江右所,永乐十七年升本卫试百户。杨贵袭。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调碣石卫平海守御千户所镇抚。今丛袭。

 丁堂,湖广云梦人。始祖亮骁骑右卫所马军小旗,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丁坚调拨碣石卫平海守御千户所百户。今堂袭。(注)

 林云,福建福宁州人。始祖宗信蓟州卫中所百户,王善下军。洪武三十四年,林福代升小旗。三十五年林玉以福阵亡,功升太原左卫中所百户,后降总旗,永乐三年升蓟州卫中年(公元1418年)调碣石卫平海守御千户所百户。今云袭。

 周维翰,湖广浏阳人。始祖胜归附从军,洪武五年克小旗,十七年升横海卫中所总旗。二十二年(公元1390年)升龙骧卫后所百户,调碣石卫平海守御千户所百户。今维翰袭。

 曾良誉,广州东莞人。其先克广州后卫中所军,调碣石卫平海守御千户所。景泰元年曾华保充小旗,天顺八年实授。嘉靖二十四年良誉纳授冠带总旗。三十年以升试百户。

 以上姓氏均以军户的形式迁入平海所城。其中籍贯为湖北省(明代称湖广)的有三人:杨天民、丁堂、周维翰。江苏省的有二人:徐俊、王楠。浙江省的有二人:杨丛、翁熙。河北省的有一人:王诏。安徽省的有一人:潘珍。福建省的有一人:林云。广东省的有一人:曾良誉。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军官的籍贯都是集中于中国东部地区。他们的祖先有的是从征的,如:徐俊、王楠、王诏、杨天民、潘珍的祖先。有的是归附的,如:翁熙、周维翰的祖先。有的是充军的,如:曾良誉的祖先。而丁堂、林云、杨丛的祖先应该是垛集的,即是从民间百姓家中按比例征调入伍。
他们的迁出地都是一些卫所。徐俊从碣石卫迁出,属福建省。王楠从隆庆左卫迁出;周维翰从龙骧卫迁出,均属今四川省。王诏从彭城卫迁出,属今江苏省。翁熙从衡州卫迁出,杨天民从宝庆卫迁出,均属今湖南省。潘珍从广州右卫迁出;曾良誉从广州后卫中所迁出,均属今广东省。杨丛从龙江卫迁出,属今安徽省。丁堂从骁骑右卫迁出;林云从蓟州卫迁出,均属今河北省。

 他们迁入平海所城的时间都在明朝前期;大致集中于洪武年间——天顺年间(公元1368年——1464年),在洪武年间迁入的有丁坚一人。在正统年间迁入的有杨贵一人。在天顺年间迁入的有徐俊、潘威二人。其余的都大约在永乐年间迁入。从“袭”字上又可看出他们的官职是世袭的,如:今楠袭,今诏袭,今熙袭等。他们到了平海所城之后,大都留居了很长的时间(洪武、永乐、天顺——嘉靖,最少的也有六、七十年)。又由于卫所军制的世袭性,因而大体上可以断定,这些姓氏是今平海同一姓氏的始祖,或者是同一姓氏的源头。

 今天,平海城内外尚有许多保存完好的明代官邸式祠宅,也可作为一个旁证。如:徐氏祠宅;潘氏祠宅;杨氏祠宅;丁氏祠宅;林氏祠宅;王氏祠宅;曾氏祠宅等。

 历来的移民浪潮都与时政、自然灾害、战争、兵役有着密切的关系。

 平海奎坑村的崔氏一族,平海石桥头村的冯氏一族,都是在明朝建文年间至永乐年间(公元1399年——1424年)从河北为逃避战火迁徙到平海来的。翻开《明史》,这场战争正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与皇孙朱允炆为争夺皇位所引起的内战。而平海石桥头村在明朝有人居住的史实,可从进村的石桥前方一块造桥碑记中证实,其碑文:“昔明朝上古先人,建造桥梁五度……”碑记为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所刻。

 在平海最大、最有名望的姓氏家族,就是另一个曾氏家族。据其《曾氏族简谱》(手抄本)记载:“我平海曾氏族,始于光辉公。公于明惠帝建文二年(公元1401年由原籍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八角村迁居平海城,繁衍子孙,是为我平海曾氏族之一世祖也……传至第五世祖曾守约(字子如)于明嘉靖已丑进士、授行人,选为江西监察御史,为广西巡按,后升大理寺丞……”。由此可见,此曾氏一族与前文所提及的曾良誉一族是由不同地方迁入的(今平海有两座不同宗系的曾氏祠宅)。按历史推断,这个曾氏族迁徙到当时偏安一方的平海所城,可能是与上述的为争夺皇位而发生的内战有关。因为这一场内战的时间(靖难之役:建文元年至建文四年(公元1399年——1402年)正好是《曾氏族简谱》所记载的迁徙年份。嘉靖《惠州府志》(人物)有编入曾守约其人。

 在平海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明朝中期,只有五、六岁大的曾守约,他每天去私塾的时候都要经过一座正在建筑中的大屋,他每次经过都要在这座屋前观看很久。久而久之,姓丁的屋主就对曾守约说:“看你很喜欢这座大屋,如果你中了状元,我就把这座屋送给你。”说来也巧,几年后,这座丁氏大屋完工的那天,正是曾守约考中状元的一天。无奈之下,这丁氏只好把刚建好的大屋送给曾守约了。这个丁氏是否是丁堂一族,已无法考证,但也可以引证这个传说的趣味性。

 平海刘氏家族,从建筑显著位置及其建筑的占地面积推测,这一姓氏在古代应是富商家族。因为刘氏祠宅建在东门城内的首位,它的建筑占地面积要比平海任何的一姓氏家族都庞大。按中国的传统,“东为日出之方,是为首”。遗憾的是, 笔者寻访不到有关记载刘氏家族来源的任何资料。但据刘氏的后人讲述:其祖先是从潮州迁入的,至今第几代已无法考证。从刘氏现存的一排四间;俗称“四马拉车”的刘氏祠宅这种建筑风格来推断,刘氏来自潮州是可信的。再从其祠宅那粗放、简洁的建筑风格推断,这刘氏一族应该是在明朝中期迁徙到平海城内。可见,这时开始出现了周边地区的移民,这是一个新的趋向。而对其商人身份的考证,首先:现存的四间刘氏祠宅,其大门的建筑都为商字型建筑,其次:根据平海民间的口头相传。刘氏四老爷,人称他为“刘百万”,对于其发家史,平海流传着这一样的一个传说:刘四老爷是一位品质纯良的人,家道一般。某天,正值台风来临之际,一位从事海上运输的朋友捎来了几个大瓷罐,宣称内装咸鱼之物类,寄放于他家,而后一去不返,数年过去了,刘四老爷仍不见那朋友回来取走,担心罐里的物品会坏掉,便打开瓷罐,才知内装的全是金银首饰等物。于是,他便大做善事,且开始从商,生意越做越大,不久便成了当地的富商。传说当然不能作为信史,但刘氏的富足,还可以从其祠宅内那些手工精巧、栩栩如生的木雕装饰品表现出来。

 上文所讲述的这些姓氏人口来源,他们来到平海的人数肯定不是一个人,至少是两个人,或者是一家,又或者是一个家族。再加上花都司来建造平海城池所带来的堪舆先生、设计师、建筑师,还有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一千多个守战兵丁等。这对于人烟稀少、南蛮绝地的平海,毫无疑问地,在一段历史的演变之下,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人口逐渐兴旺机遇。这是平海第一次人口迁入浪潮,也是平海姓氏的一次大增变。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在位之时不是一个很太平的时期,内争外扰使国家处于不安稳的状态。他死后又发生儿子朱棣与皇孙朱允炆争夺皇位的内战。朱棣正式登基后,蒙古鞑靼部、瓦刺部、阿鲁台等先后叛乱。从永乐元年至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09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先后五次出征漠北,最后归途中病死于榆木川。这种不安稳的局面直至明朝的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公元1425年)登基以后才逐渐安定下来。
所以笔者在寻访到的姓氏族谱及有关的文献资料中发现,平海在明朝初期发生了一次人口迁入浪潮之后,就进入了平稳的发展时期,只有零星的移民迁入。在明朝的第四位皇帝登基以后迁徙到平海的有关资料和族谱中,出现了一个历史的大断层。究其原因,可能是自明朝第四位皇帝以后,国家出现了一个安定的局面,人民安居乐业,不再为某一种原因而大迁徙。

上一篇:苏东坡与惠州西湖
下一篇:西枝江畔古村行

论坛聚焦
热门文章
城讯
网友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