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残本”所记载的始祖和人名基本上与“全本”相同,但在迁入平海的祖辈及年份上与“全本”不同。(全本)记载,来平海的是三世祖勋公,他是明朝洪武十七年随花都司来建设平海城池的。(残本)记载,来平海的是二世祖纯公,他是一个百户,因记录有功,于明朝永乐元年,因升官调入平海所城。这“残本”的记载大致上与官方记载的文献相吻合,据嘉靖《惠州府志》卷十《兵防志》记载:“副千户,杨天民?湖广汉阳人。始祖茂从军拔凤翔卫充小旗,以功升和阳卫百户。杨钝(纯)袭,升宝庆卫前所副千户,调碣石卫平海守御千户所。今天民袭。这《杨氏族谱》的(全本)、(残本)及《惠州府志》卷十《兵防志》的记载,三方各有出入。笔者今存疑问,不作定论。
《吕氏族簿》(手抄本)记载:“先祖吕应兴公,源于福建莆田。随花都司受皇命与汤、原、吕三位命官驻镇平海,督建该城池……此是洞上村吕姓来历的伊始”。
《原氏族谱》(手抄本)、(残本)记载:“祖先原籍湖广(今湖北)湘羊府……洪武二年岁次已酉,师镜祖出生于海丰……师保祖登年十九同花都司到平海,立城始后居住大水坑”。
在《吕氏族簿》上所记载的,随花都司来建造平海城池的除了吕姓、原姓之外,还有汤姓,可惜此汤氏的族谱已于文革时期烧毁。但笔者在多次采访以及综合《吕氏族簿》所记载的资料确定,现居平海镇麦元村的汤氏,应是随花都司来建造平海城池的后人,也就是平海汤姓的始祖。
600多年来,平海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随花都司前来建造平海城池的原、汤、吕三姓氏及其家眷,根据堪舆先生的推算,城池建好以后,吕姓不能听到城上的钟声,搬到城外10多公里的洞上村居住。原姓不能听到城内的鸡啼声,搬到城外3公里的大水坑村居住。汤姓不能听到城内的鞭炮声,搬到城外2公里的麦元村居住。这些传说都给平海的人口迁移情况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而身为奉皇命来督造平海城池的首领花都司,他祖居何处,已无从考证。据故老相传:花都司来建造平海城池时,带来三个女儿。后来三个女儿一嫁杨氏、一嫁翁氏、一嫁董氏。而花都司在建城完工之后就回朝廷复命,从此就再也没有踏足平海城池。因此,平海就没有花氏一姓(当地风俗,子随父姓)。
现平海镇佛岭村后山有“杨花氏祖婆墓”一座,笔者从碑文中断定,此花氏就是花都司的大女儿,也就是花都司三个女儿中嫁杨氏的那一个。《杨氏族谱》亦有记载花氏之女:“四世祖寿公,世袭千户。妣花氏,国师花都阃府茂公之女”(残本);“寿公,大明世袭千户。妣花氏,乃国师之长女……”(全本)。从碑文和相关的文字记载推断:“一嫁翁氏”、“一嫁董氏”之说的相传可能是真实的。再从官方记载的文献推断,据嘉靖《惠州府志》卷十《兵防志》记载:副千户,翁熙,浙江丽水人。始祖添归附有功,洪武元年调拨守御处州,二年升百户。翁海升宝庆卫中所百户。翁江改本卫后所百户。升衡州卫左所副千户,调碣石卫平海守御千户所副千户。今熙袭。按常理说,花都司的女儿嫁入一个副千户家是有可能性的。因而也可以大体上断定,翁氏一姓大致在明朝洪武中期至永乐初年迁入。迁入的原因为升迁。而董氏一姓,暂还未找到相关资料。但按此推断,大致上也是这一时期迁入。
平海城池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建成后,从全国各地调进了一千多名官兵。为了保证“军”能世代继承下去,法律规定:所有军人都必须携带妻小,无妻者由原籍军户或邻里贴补娶妻。如果出现军士逃亡或死后没有男性继承人,就由卫所申报至五军都督府,转达兵部,兵部经布政、按察二司饬令原籍州县从该军户名下按亲疏次序勾补一名丁男携妻补伍。
由于平海的许多族谱及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都在“文革”中被烧毁,使得许多姓氏的源来考证,无法象杨氏那样能将族谱与现存的文献资料相吻合,从而得出较为确切的考证结论。笔者只好从《惠州府志》之类的官方文献记载和卫所军制的世袭性,推断出一些姓氏在明朝时期迁入平海的大体源流。据嘉靖《惠州府志》卷十《兵防志》记载:徐俊,常州武进人。始祖得从徐国公下军,有功……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调福建平海卫左所。天顺元年,徐聪遇例碣石卫平海守御千户所百户,二年升副千户。正德十六年俊以功升正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