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完善水利投融资机制
“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水利投融资机制,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推进水价改革
改革水价形成机制,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水务产业化、市场化进程。综合考虑水务企业生产成本、居民承受能力和物价指数,建立合理的供水水价形成机制和水价调整机制,对居民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对非居民用水实行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以及超计划、超定额加价办法,促进节约用水。加大污水处理费的征收管理力度,实现所有地区开征污水处理费。在继续推进供水行业市场化与产业化发展的同时,积极引进、开发污水处理等先进技术与装备,合理确定和调整回用水价格,加快培育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回用市场。
(2)严格水资源费征收和管理
明确水资源费征收主体和征收范围,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规范水资源费征收行为,促进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明确水资源费的使用范围和程序,确保专款专用。加强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的监督,水资源费作为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工作的专项资金,要体现专项经费的特点,保证水资源费取之于水、用之于水。
(3)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
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要鼓励社会与公众积极参与水利建设,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行BT建设模式。区分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确定不同的投资机制与运营模式。建立稳定的财政投资渠道和市场化的运营模式,把国家政策规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费中用于城市防洪及供排水设施与管网改造部分的投资用足用好,研究在水利建设基金等方面支持公益性水务工程建设的政策措施,按照事权划分原则,形成多级投入机制。对于防洪、排水、管网建设、农村水利、农村水电等公益性项目,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招标拍卖等多种方式,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开发,保护公众利益。对于有盈利性质的经营性项目,资金来源应该市场化,主要通过非财政渠道筹集,走市场开发、社会投资、企业管理、产业发展的道路。研究制定水利投入“减债增收”等政策,开拓更多更新的水利投资渠道,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
6.3 提升水利行业能力
6.3.1完善防汛指挥系统建设
加强水利现代化设施建设,提高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平。在建成的水利信息骨干网络的基础上,建设和完善全市雨情、水情、工情、汛情、旱情、水质等信息监测网络和自动采集、传输、处理系统。加强预案体系建设。继续完善补充各类应急预案,积极配合省的预案文档的整编录入工作。
6.3.2强化水行政执法能力
水行政执法队伍是水行政执法工作的基础。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监督机制,规范水事行为,依法行政,依法治水,是提高水利执法力度和能力的基础。因此,逐步建立健全管理规范、服务全面、保障有力、运行高效的涉水事务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水政监察队伍、基地、装备和制度建设,切实提高执法效能,特别要提高对河道违法采砂、河道管理范围内违法建设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良好的水事秩序。
加强行政执法机构建设,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强化对行政执法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增强行政执法人员严格依法办事的意识。增强工作透明度,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运行。切实做到阳光行政、文明执法、规范执法。
6.3.3提高水利应急管理能力
依法科学防控,强化应急管理。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各方协调、整体联动的原则,全面提高应急管理能力。积极加强应急法规和预案编制的工作,建立应急管理预案制度,提高预测预警能力,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应急反应综合能力。要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属地管理制度,还必须树立依法建设、依靠科学的观念,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加强各级部门应急预案体系的完善工作。以人员安全转移为重点,制订防御超强台风预案。进一步修订水库防洪应急抢险预案,尤其做好下游群众安全撤离方案。坚持防汛抗旱并举,以解决群众临时饮水困难为重点,完善抗旱预案。
进一步完善三防应急机制,提高三防应急工作水平。加大边远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增加气象、水文测点,提高重大气象、水情的监测能力。完善水旱风灾害预报预警机制,加强信息共享,提高重大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进一步完善防御超强台风应急机制,重点落实指挥机构、人员转移路线、方式和安置点的生活保障;建立责任督查和追究机制,将防风责任落到各部门、社区、乡村和渔港、渔船。建立水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机制,完善用水计划,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防旱抗旱工作能力。
6.3.4推进水利前期基础工作
当前水利发展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适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认真做好水利前期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水利规划体系是做好水利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摸清水利的基本情况,开展水利普查,既是国家的统一要求,也是我市的紧迫需要。水利发展的工程建设任务和管理任务必须以坚实的前期工作和详尽的一手资料为基础,特别是重大建设项目,涉及面广,影响较大,更应深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