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子·惠州事>家乡风情> 惠州中秋传统习俗——点灯笼 烧......

惠州中秋传统习俗——点灯笼 烧火塔

https://city.xizi.com   2011-09-11 15:57:24   西子湖畔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民间极为重视此节。

  节前亲朋戚友之间有互送月饼的习惯,一般晚辈送长辈、学徒送师傅、学生送老师,尤其讲究族中年青者送年长者,以示祝福圆满,一般送月饼至中秋日止。或者月饼为饴糖面皮,馅有莲蓉、蛋黄、瓜子、榄仁、核桃仁、糖、饴糖、肉等。

  节日当天,在外工作的亲人大多回家团圆,家家户户杀鸡杀鸭,有的还设案拜祭天神,烧香焚纸,祭毕聚餐痛饮;有的吃糖丸(即汤圆),以糖丸之“丸”喻团圆。晚饭后,在露天或客厅摆上月饼、瓜果赏月聊天,有的点燃香烛“拜月光”,拜月光者多为妇女,供品主要有月光饼(糯米粉做的大白饼)、月饼、板栗、菱角、青榄、红柿、芋头、柚子、花生、香蕉等。孩子们则或提着纸制灯笼、柚皮灯笼穿街走巷游玩,或点孔明灯升空飞行作乐。

  民国时期,中秋之夜主要有对唱山歌、放烟花、烧宝塔、放孔明灯和妇女伏仙姑等活动,其中对唱山歌最为热闹。是夜,一些喜唱山歌的人自动集中到预先约定或适宜对歌的场所,如西湖边(包括现在的五四路、国庆路、六角巷等地)。对唱时,以“今夜山歌我开始,哪个敢对我就来”开始,随后对方必须随声相应,否则,即算落败。对唱内容十分广泛,叹命苦者有之,揭人隐私者有之,猜谜者亦有之;对歌者不分男女,有歌就唱,以唱惠州话山歌为主,间或出现少量客家山歌,直至月过中天,歌声渐歇,人们才尽兴而归。新中国成立后,群众自发对歌的习俗渐渐消失。

  烧宝塔又称“烧火塔”,新中国成立前,中秋晚上,人们喜欢在桥西的秀水湖、大马房(今市工人文化宫)、桥东的上塘街等处烧宝塔自娱。宝塔为砖或瓦或石块垒叠而成塔状,通常高约2米,中空。烧宝塔时,在塔中加干柴后点燃,至宝塔烧红时,人们将预先准备的硫磺和盐的混合粉末撒往塔身,“辟拍”作响,并呈现出五光十色,颇似烧烟花。宝塔如未烧坏,第二天可重复使用。新中国成立后,此俗不存。

  放孔明灯。中秋节前后,新中国成立前,惠州晒布场几乎每年都制作和燃放孔明灯,其他地方较少。孔明灯以竹、篾、纸等材料制成,中空、形制规格各异,一般以高4~5米,圆身、尖顶,底径2米左右,有尾,灯的底内加有铁丝架以承放用作燃料的油纸团。油纸以机油、煤油等几浸几晒,耐燃。放灯时,点燃油纸团,使灯内空气变热,灯即升空,有的在灯底扎上鞭炮,使其在空中爆响,增加乐趣。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防止火灾,禁止放孔明灯。近年,民间此俗逐渐复兴。   

本文导航

上一篇:[征文]石狗屋的岁月
下一篇:[征文]梦里几回回冯大利

论坛聚焦
热门文章
城讯
网友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