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陷京城,崇祯皇帝殉明朝于煤山,明朝中央政权灭亡,南明弘光、隆武、永历相继而立,不少遗民士子投身于南明政权与清军作最后的抗争。广东远在南陲,当北方和江南相继被清军攻陷时,广东各地的地方政府固守一方,静观事变,在风雨飘摇的时局中,地方官已难以控制一方,时势已乱,地方倔强趁机而起。
顺治三年(1646年),受命于清朝的两广总督佟养甲、提督军门李成栋奉命由福建进取广东。清军经惠州、博罗进广州。十二月,清军到达惠州,惠州府县二城被清军攻陷。清军的“征剿”肆意杀戮,所过之地无辜百姓死伤无算,博罗城更是“十不存一”。逃难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归善有食人者”。据顺治九年(1652年)编审统计,因死于兵乱、饥疫而毙、逃难等因素,里排编户由原三十七里减少到二十四里,也就是按每里一百一十户计,原里排编户有4070户,战后只剩2640户。从这组数字可见战后人口减少的基本状况。但这仅仅是归善县所属里排编户的户口数字,惠州府其他县及府城没有记录在内。
悲惨的是,灾难仍未结束。战后,百姓的生齿田业仍未恢复,却又要惨受“迁海”的灾难。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政府为了防止踞台湾的郑氏政权从海上与沿海人民联合抗清,意图阻断大陆与台湾的人员与物资联系,从而彻底消灭抗清势力,实行了大规模迁徙海边居民的政策,即“迁海”。在此之前实施的海禁,福建沿海部分地区已经采取了迁徙居民入内地的措施。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派出官员到各省去立界,构筑墙垣,发兵戍守,划定迁海的范围,北起河北,经山东、江苏、浙江,南至福建、广东。勘定边界的距离在30到50里。边界确定之后,限期迁走,过期则派兵驱赶,迁离后有敢越出划界者杀无赦。迁界其实是一种人类野蛮的行径,它没有预先安置迁徙居民的目的地,在几天内强行驱赶居民离开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祖业,界外所有房屋、船只焚毁,几千里沿海地被划为无人区,流民如潮,流离失所,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有关于这段历史的所有记述,清政府刻意隐瞒,经过乾隆朝文字狱的清剿,在“康乾盛世”虚名的掩盖下,留下记录当时状况的文字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