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子·惠州事>家乡风情> 龙溪说蚬

龙溪说蚬

https://city.xizi.com   2008-10-21 11:52:37   西子湖畔    作者:A弦   

        上山摘果,下河摸鱼,当然运气好的话上山还能摸到一些野味;下河也不只是摸鱼,鱼儿滑溜溜的不好摸,要技术,弄不好还会摸到水蛇螃蟹,给它咬中钳住,呵呵,但是蚬就好摸了,它们不会游,不会爬,不会跳也不会跑,就傻乎乎地把自己埋在沙子下,躲在沙子里不露出来也罢,可它们偏偏喜欢喷出水来,在平整的沙子上喷成一个个小小的圆坑,露出了“马脚”,只要我们对着小圆坑用手指插入沙里,一勾就是一只黄沙大蚬,心中充满着收获的自鸣得意和欣喜……

      上面说来捞蚬实在是比吃饭容易多了,其实这种机会往往只有在山洪暴发后才能出现,洪水过后,河里的蚬连同沙石一起被冲到河滩草坝,缺水的蚬就无可奈何地躺在那里,眼巴巴地盼望着回到水里去,可是又不会动,只好往下挖沙子找水,让人们白白捡了便宜。 所以洪水过后,村中三岁小孩连同八十岁缺牙少齿的老阿婆都一齐出动,满河滩熙熙攘攘,到处都是翘着屁股的人群,在刨啊挖啊,很快这片滩子就像山甘岭的土地了,而人们则捧着装满蚬的水桶脸盆,在小河里淌洗干净,满心欢喜地回家去了……

      只是这种景象可能一年也不会出现一次,所以我们平时想吃这美味河鲜还是得乖乖下河去捞,这是少年们的活儿,首先要找到沙底的河床,捞出的蚬子才好看,鲜嫩,石底河床的蚬往往个头更大,但不易捞,在一米多深的水里,摸蚬自是不容易的,还好我们聪明的先人早就发明了“蚬筛”,这是一种两尺大的方形竹器,四周织起,中间是交叉网格,捞蚬时就在水里一手扶住“蚬筛”倾斜着抵住河床,再用脚往“蚬筛”里拔沙子,一会把“蚬筛”从水里托出来,左右晃动,小蚬子和沙子就从网格里漏出去了,剩下一只只指头大的黄沙大蚬就捡到身旁飘浮着的盆里去,运气好的话几个钟头就能捞上一大盆。

        去年九月同事的宝贝儿子满月,我们去喝酒,顺便到惠州横沥的东江边玩,也看到好多当地的少年在江边捞蚬,令我大跌眼镜的是他们不用“蚬筛”,而是用那半边风扇罩,铁的,效果相同,还创意十足,为此我们还感叹了一番,想来“蚬筛”是没几个人懂编织了,就用上现代化的工具来代替,捞了蚬子再安装回去,电扇照转,蚬子照吃,现代人还真是聪明。

      说了半天捞蚬,应该是说说“蚬”为何物了:

  

      蚬,双壳纲的一科。世界性分布,壳厚而坚,外形圆形或近三角形。壳面光泽,具同心圆的轮脉,黄褐色或棕褐色,壳内面白色或青紫色。铰合部有3枚主齿,左壳前、后侧齿各1枚,右壳有前、后侧齿各 2枚,侧齿上端呈锯齿状。足大,呈舌状。雌雄异体或同体。成熟的卵子或精子排入水中受精,发育成幼蚬后沉入水底,营底栖生活。约3个月可发育成熟。亦有卵胎生的种类。栖息于咸淡水和淡水水域内。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可供食用,也是鱼类、水禽的天然饲料。又为中药药材,有通乳、明目、利小便和去湿毒等功效。贝壳可锻烧石灰。

      中国习见的河蚬壳长约40毫米,高30毫米。壳质厚而坚硬,外形略呈正三角形,两侧略等称。壳面呈黄绿色、黑褐色和黑色,有光泽,壳内面呈淡紫色、鲜紫色和瓷状光泽。栖息于江河、湖泊内。可食用,亦为鱼类、禽类的饵料,并可做为农田肥料。

      今天去市场,无意中发现了久违的蚬,遂买了两斤回来,养在水盆里,这东西生活在河床的泥沙里,自然也会吸进一些沙子,所以要养干净,也以可加一些米汤,时间也不能太长,蚬子离开了原来的生活环境很快就会一命呜呼,养一天也就足够了。

      蚬子捞来养净了,当然就是吃蚬了。蚬的吃法很多,我们最喜欢的是爆炒:炒锅烧热,往锅里加油,生姜,蒜头,豆瓣酱(黄豆酱)稍稍炒动几下,香味刚出,又把早就沥干了水的黄沙大蚬加到锅了,慢慢的不停翻动。炒锅里的蚬发出轻轻的吱吱声,慢慢地张开了嘴,露出壳里乳白色的蚬肉,此时再加上盐,味精和金不换,翻炒几下,加上生粉欠包上尾油,撒上红椒丝,青葱花,再快速的翻抄几下,一时锅里锅外,蚬气四溢,满厨皆香。就着啤酒吃这样的美味河鲜,那真是莫大的享受啊

     资料上说蚬:[性昧 ]性寒,味甘咸。 [功效 ]清热,利湿,解毒。 [宜食 ]适宜目黄,湿毒脚气,消渴,以及疔疮痈肿之人食用 适宜夏秋大热季节食用。 《日华子本草》:“去暴热,明目,利小便,下热气,脚气湿毒,解洒毒目黄,主消渴。《本草求原》:“饮食中毒,黄蚬汤可解。” [忌食]蚬肉性大凉,平素脾胃虚寒者忌食之;也不适合寒性 气管炎者食用;风寒感冒患者忌食。女子月经来潮期间和妇人产后恢复期忌食。 《本草拾遗》:“多食发嗽及冷气。”《本草求原》:“遗浊勿食”,所以这东西还是以熬汤为上,在岭南的湿热之夏,一碗蚬汤下肚,真是神舒气畅……

      小时候我们常常是全家端着碗坐在院子里,比赛吃蚬,看谁吃得快,夕阳西下,蚬壳纷纷,欢声笑语荡漾在黄昏的农家小院,小小的蚬子吃出的不仅仅是美味,还有浓浓的亲情,而现在我们捞蚬时泡在水里,晒着太阳,遥看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树,享受着水的抚摸,感到的是身心的无比舒畅;软软的沙,凉凉的水,轻轻的风,享受着摸蚬的欢趣,儿童时的欢趣回到身边,这才是真正的享受自然,享受人生的乐趣。

      在我看来,“蚬”是好东西,是自然的恩赐,但却和蕃薯一样,好东西却往往带上了不好的含义,其实我们应该感谢蚬,它是小时候我们农村为数不多的肉食,在调味着我们的生活,因为易得,人们往往不知珍惜,蚬也能生食,做成腌类食品,小时候妈妈常常将蚬腌上酒漕,吃起来有着浓浓的酒味,现在想来觉得不甚卫生,但那时山清水秀,没有污染,现在我们从市场买回的蚬,煮熟了吃着往往也忐忑不安。

附录:

      [金不换] 即“帝王草”,参看《一种植物的传奇》篇,有道潮汕名菜叫“金不换炒薄壳”,“薄壳”是海鲜,“蚬”是河鲜,“金不换炒蚬”和“金不换炒薄壳”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美味名菜,在我的理解中,“薄壳”个大,炒着好,而蚬的个头较小,重在做汤!

      [蚬仔] 台湾人说的“蚬仔”,就是“白目”(客家话)的意思,“白目”指一个人不会看清楚现在的情况而耍白痴、搞不清楚状况、明知不可为,却偏要做。由来(1)人的眼球有黑眼球和白眼球,白目是指你没有黑眼球,就是有眼无珠,搞不清楚状况,永远在状况外,不会看脸色。“白目”英文叫做 silly。 由来(2)“白目”一词,应该是从成语的意思粹取而成的。

      台湾传统俚语,指一种骂人‘不长眼睛’的意思,会使用“蚬”来制造白目效果,主要是因为“蚬肉”与眼白的色泽质感一致,所以当时小孩子挖下“蚬肉”沾粘在眼球上面作鬼脸玩乐时。就构成整个白目的效果,“眼睛被蚬仔肉糊到”本来也就是“白目”的意思   。

上一篇:村族兴亡凭谁定
下一篇:为西湖画圈的陈偁

论坛聚焦
热门文章
城讯
网友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