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惠州工作生活有10多年的时间,身边接触认识的“惠州人”大多都自称是客家人,另有少部份的不说自己是客家人,而承认自己是本地人,即惠州人。
本以为在惠州的客家人是一个主体民系,与梅州、河源等地一样,在惠州,客家人应占惠州人口的大部份。前不久刚看到房学嘉先生的《客家源流探奥》一书,其中有一个统计表明,惠州的客家人口占惠州人口40%左右的比例,而远远低于梅州、河源、赣州等地的客家人在当地人口中的比例。因此,也引发了我对“惠州文化”的思考。
惠州地区,确实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经常在网上看到的争论得不可开交的几个焦点,比如“惠州人是不是客家人”、“惠州话是不是客家话”、“惠州话难听与好听”之争等等。这些争论自然关系到民族(应是民系)感情和自尊的问题,所以哪一方也不肯让步。对此我这个惠州新移民也不敢多发言论以免招致铺天盖地的砖头和唾沫。
看了楼主的帖子确实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勇气,因此在这里不度德量力,想谈一点自己的一点想法。
惠州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地区。做为有两千年历史的惠州,东江水孕育了这块土地上的先民,有江水的地方即有生命,有江有水的地方即有灵气;人类自古以来就是依水而居,沿江而住。喝着东江水生息而繁衍的本地居民,因其自然及历史的原因,自然会形成一套自己独有个有地域性的的文化、语言、风俗和习惯,这里权且称之为本土文化吧。尽管这种本土文化受到了来自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的影响,但是在惠州仍然有一些有别于客家文化和广府文化的影子。关于惠州的本土文化,东江散步在这方面做过很多深入细致的考证和研究,相信东江散步兄最有发言权。我这里就不敢卖弄了。
关于本土文化的特点,循新客的帖子中概括得非常精彩,现抄录如下:
“其实,最精粹的,当然是惠州的“包容并蓄”了。这是惠州几千年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所决定的。惠州城以宽广的胸怀,纳收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外来客。”
因其博大的包容性以及其通衢性质的地理位置,让惠州接纳了文化内涵更加深厚的、以中原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因其源自中原,延续并保留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对本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熏陶,自然给本地文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以至让现在的人们产生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之争。
文化本身就是互为传播、相互影响的,由于惠州具有先天的“粤东通衢”式的地理优势,惠州所接纳和传播的不仅仅限于客家文化,同样也深受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及海派文化(或称之为舶来文化)的影响。语言做为文化的一种现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有一位同事,他有两个孩子,外婆是讲客家话的,妈妈跟一些同学朋友交流可以讲惠州话,爷爷讲潮汕话,爸爸日常讲白话比较多,儿子在幼儿园讲普通话还学几句英语,孩子还挺聪明的,几种方言差不多都可以“听”得懂,但不一定都“说”得好,他说得最好的是普通话。
在惠州这种能听、讲惠州话、客家话、潮汕话、广州话(粤语)及普通话的人不在少数,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惠州本土文化的包容性和兼容性。这种有趣的现象,在其它地区可能比较少见。
做为地域性的文化,惠州确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的,不管是“四东”文化还是本土方言文化,口水式的归属之争已无意义,还不如实实在在的做一点实际的事。任何一种保留下来的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正如循新客所说 “文化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形态,是城市的灵魂,涵盖了城市的历史渊源、民风民俗、精神风尚、社会公约等等,更是一个城市成长和发展的方向。”在现代社会,文化更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的脸面。不仅要发掘、保留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更应该提高全民的文化文明水平,让惠州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