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子·惠州事>家乡风情> 遗落在草莽间的乡村历史

遗落在草莽间的乡村历史

——永湖镇文化古迹掠影

https://city.xizi.com   2006-08-14 10:47:56   西子湖畔    作者:晓飏   

  如果有兴趣去永湖镇访古探幽,一定会大有收获。在那些路边不起眼的地方,也许就隐藏着一座古堡、一座废置的老桥、几个很有来头的石器,甚至在一座普普通通的山上,也保留了旧时代的一条常常的战壕……时代变迁,当年这些曾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或者战争年代的“作品”,如今不仅失去了辉煌,而且大多埋没在乡村的草莽洪荒之中,世人不再轻易寻找到它们。在它们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同时,有关的历史和曾经的故事都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

  一 凤嘴村的古城堡

  从永良公路凤嘴村段上看,古城堡一带只有上千亩平坦的稻田,田中央非常突兀地长出一片绿幽幽的竹木林。古城堡就隐藏在里头。古城堡的建筑年代及其功用人们都不明确。据当地人说,300多年前黄姓人从外地迁入这里时,城堡就存在并且已经被废置,当时在离城堡约1公里远、相对高度约为200米高的寨顶山上还建有工事,至今犹存。据市博物馆有关专家现场考察推断,这个古城堡应是明代晚期的建筑物,约有400多年的历史。而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记载:该城堡建于明朝,具体年代不详。古城堡长64米,宽41米,总面积2624平方米,城墙高4.8米,厚1.3米,四角有石砌的方形角楼,角楼上下均留有孔,估计为箭孔。古城堡四周还有一条宽20米、深10米的护城河环绕着。古城堡设有东门和南门,至今保存较好;城门十分坚固,青石条拱顶,上面再压大石块。门是两重门,大门内还有一副花岗石条凿就的木栊门框,可镶嵌11条木栊;门框后面又砌了一扇厚厚的石墙。

  据当地人说,古城堡曾经是军阀混战时粤军的一个驻点,日军侵华时曾被日军用作野战医院,抗日战争胜利后直至1962年都是乡村学校,之后废置不用,有当地人在此种植了龙眼等水果。如今,古城堡内面果木葱茏,野草遍地,有的长得比人还高。当初的城堡主人早已灰飞烟灭,没有人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建筑这样固若金汤的城堡。

  二 旧时的砖窑

  在凤嘴村古城堡的东门正前面几米远,有一个只有十多米高的“小山丘”,上面长满了野草、野芋头、各种灌木等,“山脚下”还长着好些枝叶繁茂、至少有五十岁的龙眼树。可是爬上“山顶”一看,就会发现别有洞天:一个直径1米左右的圆孔赫然出现在人们面前,往下看,就发现下面是个巨大的“容器”。当地人说,这是一个砖窑,外面的泥土是人们在建筑砖窑时堆积上去的。砖窑保留完好,一个大约1.5米高的窑门,门前也长着龙眼树和野芋头;门里头是个近乎半圆形的空间,用窑砖结结实实砌成。外面寒风猛吹,里头却温暖如春。关于该砖窑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据当地人说,砖窑已经废弃几十年了,大家都不知道砖窑最初是谁是什么时候建的。

  三 元岭村石拱桥

  恐怕今天的永湖镇年轻人没有多少个知道元岭村那座古旧的石拱桥了。石拱桥早已被时间和荒草淹没,成为一道逝去的风景。

  元岭石拱桥下面原来是有一条小河的,据说当时永湖老围下、麻溪、虎爪等村的村民出墟镇,这座桥是必经之路;然而后来河道改变,加上1966年人们在离石拱桥几百米远的地方修建了至今还在使用的元岭大桥,石拱桥于是成为了古董。如今,桥下的河流成了一个死水塘、鸭子们的天堂。

  石拱桥估计不足20米长,桥面铺着53块约30厘米宽的花岗石条。这些石条参差不齐砌在桥面上,两边狼牙互错,仿佛非常随意,据说这样是为了建筑桥栏,如今桥栏已不复存在。所有的花岗石块都凿得很粗糙,体现出一种古朴、粗犷的乡村风格。估计在元岭大桥修建以后,这座石拱桥就逐渐荒废;如两边桥头都没有了路,甚至连路的形状都失去了,桥头杂草丛生,野藤绕树,乱枝处处;不用心的人根本就不会发现这里有座桥。石拱桥建于什么年代、由什么人建筑的?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当地民间也有一些说法,不过令人难以置信。

  四 “糖寮”:手工业时代的制糖作坊

  “糖寮”已经不再存在,只有遗迹,零散分布于永湖很多乡村的野草从中。我们到的是虎爪村长湖洋村民小组的“糖寮”遗迹。据悉福地、淡塘、稻园等村都有类似的“糖寮”遗迹。所谓“糖寮”,其实就是以前农村人用来榨糖的手工作坊。如今,遗留在“糖寮”里头的,就是一些石器之类的东西。据当地人说,一套榨糖设备需要两块共重达约500公斤的绞榨石器,石器中间有八角形孔,装置轴心,榨糖时,用2至3头牛拉动绞榨石器,两个人分别负责往里头递送甘蔗等操作,被榨出来的糖水就流到旁边的一个坑里;附近有用来熬蔗糖的大锅,一般有3个人操作,把糖水熬成糖块,然后再制作成方糖或者砂糖。据说,这样榨糖一天能生产两百公斤糖。大约100公斤甘蔗可以熬出12公斤糖。

  虎爪村72岁的村民朱观聪说,他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有这样的“糖寮”了。当时永湖的福地等村村民大量种植甘蔗。朱观聪家里也种了不少,一年生产近400公斤糖,家里的三分之一收入都是卖糖所得。当时的每年10月底,家家户户开始把自己收割的甘蔗拿到“糖寮”,排队制糖。朱观聪说,日军侵华之前,村民们还用这种东西制糖,沦陷后没有村民种植甘蔗。解放后,人们就把甘蔗拉到马安镇的糖厂去卖了,于是“糖寮”渐渐废置,如今都成了遗迹。不过“糖寮”所在地还有一些自生自灭的甘蔗。

  “糖寮”是旧时制糖手工作坊,该是世界制糖工业史上一道原始的风景。这些“糖寮”遗迹的存在,反映了永湖镇农业和手工业部分历史。可以想见,永湖曾是个种植甘蔗的大镇,村民以前就非常注意打破单一的水稻种植结构,通过种植甘蔗、制作蔗糖来增加收入了。

上一篇:与循新客谈“惠州文化”
下一篇:客家凉帽绝活尚在前景堪忧

论坛聚焦
热门文章
城讯
网友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