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子·惠州事>家乡风情> 客家人的传说——白花夏竹园陈氏事略

客家人的传说——白花夏竹园陈氏事略

https://city.xizi.com   2008-02-20 19:58:42   西子湖畔    作者:红色妖姬   



  由于村里的族谱在关于客家发源方面没有记载,为了开篇,只好在网上搜索了“客家人来源“一翻,得到的结果却也很受用。

  中国鸿网站里有篇关于客家人来源的文章,其首先引用中央大学范琦先生研究考证,文中介绍客家人来源有三,曰:第一批来自秦朝,第二批来自东晋面渡,第三批来自宋室南迁;而客学研究大师罗香林教授所著的《客家研究导论》中,提出客家人南迁可分为五个时期:一是东晋至隋唐时五胡乱华时期,二是唐末黄巢事变时期,三是宋高宗南渡时期,四是时末清初满族南下及入主时期,五是同治年间受到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事件影响而分迁(以上资料来源与中国鸿网站《客家人的来源》一文)。

  而无论是范先生的考证,还是罗教授的著作,都道出了客家人的漂泊,且也阐述了客家人的特性:迁来的客人。在我国,客家人集散最多的地方,当属广东无疑。广东没有原居民之说,台湾却在人文分类上多了“原居民”这个词,一个透露着源远流长的名词。当然,客家人在几千年的迁移过程当中,也生长了许多传说与故事。

  本文的主旨,正是这些关于客家人的传说与事迹。笔者阅历浅薄,对历史掌故知悉不多,以下均为长辈口中代代留传听来,部份或许有人为词句修饰与口误,如有不符之处,还请指正及海涵。也欢迎大家记下身边关于客家人的传说或故事发到本帖,一同分享及娱乐!

一、(白花夏竹园村)老祖宗的由来

  儿时的我很喜欢缠外公讲故事,外公讲故事总是很认真,神情并茂,于是小小年纪的我往往分不清他所讲的是神话传说还是历史典故。在真实与假象之间往往没有界定的底线,就如外公常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而最吸引世人以至后世津津乐道的,往往也就是传说本身这种难辨真假的神话色彩。以下这个关于本村老祖宗由来的典故,也是在外公口中朗朗传来的。

  居于福建的老祖宗已年过不惑,早年丧妻膝下只有一女。古时的人们大都二十以前成婚,不惑之年的老祖宗已为外公几载。女儿很孝顺,不忍老父独居,生活虽不富足却仍接于家中好生照顾。

  某个冬日午后,老祖宗于院子躺椅假寐。女儿作好饭菜,嘱其儿唤公公吃饭(女儿也许也没意识到,在其儿幼小心灵里已有公公与外公之分)。小孩边大声喊着“公公,吃饭咯”边从厨房往院子跑,眼睛四下搜索着“公公”的身影。老祖宗闻言起身,一边应着小外孙的话儿“好,这就来了”一边往屋里走去。小外孙跑出院子,看到外公边往里面走边说着“好,这就来了”,嘟起嘴巴小脸往上一仰,说:“我叫我公公吃饭呢,你是外公,不是我公公。”说完,没再瞧外公,继续往别处喊他的公公去了。老祖宗愣住了,小孩的话像一块沉重的大石头,狠狠的砸到他心窝里撞裂他最深处的伤疤:中国古训“不孝有三,无孝为大”,老祖宗一直耿耿于怀自己膝下无儿,无奈老伴已驾鹤西去,也便只在心中时时以女儿贤孝宽慰自己别作他想。羞怒难过的老祖宗立马横下心思:不吃嗟来之食,不寄别人篱下。回身入屋,收拾几件换洗衣物,从马厩牵出心爱的骏马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涯。

  老祖宗的心里其实很没底:自己这一把年纪,还能有育否?即便有,能有姑娘看得上自己么?带着一腔羞怒与疑虑,不觉间马儿已奔出村口。村边口埂几位农妇正埋首于黄土间劳作,老祖宗略一犹豫,还是策马走了过去,作揖问过好,老祖宗问出了心中的疑虑:“请问,老菜米会否发芽?”几农妇交头接耳一阵,为首的一位说:“大多都会的。把老菜米捧于掌心,对其轻吹几口气,若色儿转淡,则可发芽;若色儿转暗褐,就不必再花心思培育了。”闻言,老祖宗喜上眉梢,谢过几农妇后一路飞速南下。

  驰骋骏马一路南下,途经麻溪、宝口,老祖宗每到一处,例必问农埂劳作农妇同样问题:“请问,老菜米是否还能发芽?”然而除在女儿村口得到农妇恳定回答外,这一路的提问所得来的都是摇头。于是老祖宗只得一路策马狂奔,所到之处多只作匆匆几日停留以让马儿休整状态后复又踏上征程。老祖宗的心很迷茫,天下之大,却没有一方水土属于他;马儿纵使通人性,知主意,但终究是马儿,不懂言语与体贴。老祖宗迫切的向往安定,向往家的温暖。而老祖宗对自己这颗年老的“菜米”,是否仍能发芽一直心悬不定。

  不日到达白茫花(古时白花的名称),只见此处茫茫一片越人高的白色野花,连绵无边,老祖宗惊为天堂。就在老祖宗定神于马上欣赏风景时,马儿突然跪地不前了。他在马儿跪下地后下了马来,看见不远处有农妇正辛勤劳作,轻咳几声清了清嗓,老祖宗扯开喉咙问:“请问,老菜米是否还能发芽?”农妇朝老祖宗望了过来,朗声说:“行的。把老菜米捧在掌心,对其轻吹几口气,若色儿转淡,则可发芽;若色儿转暗褐,就不必再花心思培育了。”闻言老祖宗喜上眉梢,连连道谢:这摇摆不定困扰他的疑问,终于找到了可以让他坚定信念的回答。

  老祖宗年纪虽大,却也上过几年学堂,略懂风水学。稍稍观察地形后,老祖宗从了马儿心意:此地为据,结束流浪生涯。决定留居白茫花后,老祖宗很快开始着手于生计与居所的定位。先在白茫花找了间客栈暂居,而后开始骑着马儿寻求可以建造居所的场地。回到马儿跪下不愿再前行的地方,老祖宗这才开始细细打量起这方水土环境来:但见前方竹林丛丛围拢,疑无去路;老祖宗骑着马儿围着竹林转了几回,竹林很大,竹子茂密而繁盛,间接有序,竟然全寻不着入口。隔日,老祖宗向客栈掌柜借了把斧头,决心一探竹林内里乾坤。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成功将层层竹林砍开一个容一人进出的入口。将斧子举于身前,老祖宗开始步步为营往竹林里面走去。

  竹林里没有老祖宗想像的群禽凶兽张牙舞爪景象,只见竹林里头绿草连天,沿着竹林婉延流转的溪水“叮咚叮咚”的唱着歌儿,林间小鸟幼雀“吱吱喳喳”附和着,偶尔还有青蛙的“蝈蝈”声与虫儿“唧唧”鸣叫,整个竹林内里仿如天国般祥和;竹林一直往深处延伸,随着溪水望过去,竟看不到竹林的另一端景象,以竹围拢而成的园子面积有多大,竟让老祖宗一时无法估计。这是一片宽阔洁净的世外竹园,上天券顾我无后留给我生根发芽的最后圣洁发源地,老祖宗如是想着。仍然举着斧头护于胸前,此时老祖宗已惊讶得忘了言语。这就是夏竹园村的原始面貌,顾名思义,夏竹园喻意就是盛夏般葱绿竹子围拢而成的世外园林。

  老祖宗虽已年过不惑,却也频有几分书生秀气。皇天不负有心人。老祖宗凭借着中年人的成熟与睿智,以马作价变卖换得银子,很快在夏竹园里以土砖自助建起了几间房子,并在好心媒人的帮助下娶了当地一位年龄较大的姑娘为妻。夫妇同心,其利断金。成婚后的老祖宗有了奔头,像一根上紧发条的弦,总有使不完的劲。开荒、垠土、选种、播种、除草、施肥,男耕女织的日子像箭一样愉悦飞逝而过。隔年,原本绿草连天的竹园里,一块块良田已在勤劳的老祖宗手下成形。由于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首年农作物告捷丰收,留下全年食粮后仍盈余许多,老祖宗以本作本将盈余的粮食全数作为种子加入投种到地里去,氏族的收入从此时起开始了以倍为基数的增长。同年秋收时节,老祖母产下一肥白健康男婴。老祖宗中年得子,感念苍天有眼的同时,更是努力将农间劳作成倍累加,以为迎接将成倍增长的儿女作准备。

  而老祖宗不惑之年南迁至此“生根发芽”的事儿,也成了本地一时佳话,流传至今。

  至于老祖宗得儿女多少后世如何,此是后话。

上一篇:客家物语--神秘乡野之“灶头角”
下一篇:惠东盐洲闹元宵

论坛聚焦
热门文章
城讯
网友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