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1时左右,在惠州市区鹅岭南路,一个身高约1.9米的老外,翘着大拇指对一个30多岁的男子说:“OK,OK,中国人好!”原来,这老外逛街时掉了一部价值数千元的手机,他找了个座机拨打过去,对方有人接听,说捡到手机并且约他到鹅岭南路路口归还手机。手机失而复得,老外乐坏了,掏出100元钱打算酬谢捡了手机来送还的市民,但被该市民拒绝了。他操着夹生的普通话连说“谢谢,中国人好!”(见9月13日《东江时报》)
在不少国人心目中,施恩不图报是中国的优良传统,特别是牵涉到外国人的时候又平添几分厚重。“施恩不图报”也是我们从小受到的传统教育内容之一,其提倡的是完全付出的“施恩”,但不应该有一丝毫的回报。在这种文化底蕴之内,“施恩不图报”历来为人们所熟知并得到大家的赞赏,在这种种情况下,原本属于道德范畴的施恩图报行为就很有可能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道德压力,迫使其他施恩惠者必须施恩不图报,一旦你施了“恩惠”,然后再索取回报(哪怕是你主动和被动的),“施恩”的行为仿佛就有了某种耐人寻味的目的性,原本高尚的行为也许就不是那么高尚了,甚至受恩惠者给你的“报酬”也演变成对您人格的侮辱。
其实有这种思想顾虑大可不必。曾在某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 2006年夏天,在德国留学的中国青年杨立在路过一个名为克里斯托小镇的时候,将捡到的一个装有几千元欧元现金和几张信用卡的皮夹送到了市政厅,然后悄悄然离去,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克里斯托小镇费尽周折终于找到杨立,希望他回去领取500欧元的奖金和一枚荣誉市民奖章——这是小镇历来对拾金不昧者的奖励。像大家预料的那样,杨立推辞了,理由是“施恩不图报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自己如果接受那笔奖金和荣誉,反倒显得动机不纯。”
然而里斯托小镇的镇长,他说了一番几乎颠覆了我们对“施恩不图报”传统理解的话:“施恩不图报,并不是你们中国人眼中简单的个人问题。可以说,你拒绝我们的请求,已经相当于在破坏我们的价值规则。那些奖励你可以不在乎,但你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每个善举的尊重。对善举的尊重,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也让我们有资格去劝勉更多的人施援向善。所以,我们才不能因为你的无私而放弃履行自己的责任。”
施恩图报,是“对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每个善举的尊重”,而对善举的尊重,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也让我们有资格去劝勉更多的人施援向善”。我想,这是对施恩图报行为认识的本位回归。当受您恩惠者真诚地想回报您的时候,您痛快地接受,不仅是对善举的尊重,而且也是您对对方的一种尊重。
施恩不图报的遗憾
https://city.xizi.com 2007-09-18 10:23:23 西子湖畔 作者:溺水之鱼
上一篇:让“四个优先”确保尊师重教落到实处
下一篇:说方言不是推广普通话的“天敌”
延伸阅读:
- 违反税法怎可一“罚”了事2007-04-05
- 打击犯罪切莫 “好大喜功”2007-04-11
- “身份”凭什么成为中考“加分”的理由?2007-04-16
- 倡导理性看待"独生子女中考加分"问题2007-04-23
- 是谁,故意在乙肝患者伤口里撒盐?2007-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