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子·惠州事>看天下>广东> 殷昭举:中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殷昭举:中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https://city.xizi.com   2014-07-10 12:24:01   奥一网授权      

二、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应对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创新社会治理思维和机制。其关键在于要把握社会治理规律,推动社会治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科学的本质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基本含义是:我们的理性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探寻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固有的而不是虚构的规律性。科学活动就是事实求是的活动;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态度就是事实求是的态度。这里要注意的是,实事求是涉及两类规律性:自然的和社会的。社会规律性因为涉及社会成员及其群体有意识、有意义的活动,涉及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因而与自然规律性不完全相同。例如,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越来越从过去的理想变成现今的社会共识,沉淀为社会成员的集体意识,成为人们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也就是成为一种社会学所说的社会事实。因此,在社会领域,实事求是,也包括从这样的社会实际出发。”⑤提高我国社会治理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必须把握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

第一,社会治理方略要实现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从社会治理角度来看,法治与德治都是为了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德”的外化即为秩序,“法”的内化即为秩序,法治与德治都是为了社会秩序,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社会治理的基础。首先是法治建设。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灵魂,无论社会管理还是社会自治都必须依法进行。当前,法治受到来自权力、金钱、人情、关系、非理性社会情绪等的扭曲、稀释、通融、异化,使法治权威和宪法至上大打折扣。要维护法的统一、尊严、权威,强化社会运行基础规则,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其次是道德教化。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社会治理的基础。要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教化作用。既要反对封建思想糟粕沉渣泛起,又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旗帜鲜明地反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抵制西方文化中的反社会、反伦理、反道德思潮,反对以追求极端个性为理由而丧失人性,反对以追求无限自由为理由而丧失自我。

第二,社会治理方式要实现社会管理与社会自治的有机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要“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优化社会治理,既要加强党政主导、社会管理,又要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社会管理注重自上而下、以权力为主导,重在“有为而治”;社会自治注重自下而上、以权利为主导,重在“无为而治”。二者交织融合、各有侧重,共同立于社会基础之上。如果把社会看作一棵“社会树”,则社会管理是“枝叶”,社会自治是“树干”,社会基础是“根基”,人民幸福是盛开的“花朵”。社会管理与社会自治何者为主、何者为辅,取决于特定的社会基础。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决定了当前社会管理应发挥主渠道作用。但绝不能将社会自治视为可有可无,正如列宁所言:“委托代表机构中的人民‘代表’去实现民主是不够的。要立即建立民主,由群众自己从下而上发挥主动性。”⑥⑦2008年,国务院提出“要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并反复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激发社会活力。”

第三,社会治理手段要实现市场、政府与社会“三手”的有机结合。市场的无形之手、政府的有形之手、社会的隐形之手既是资源配置之手,又是财富分配之手。从资源配置方面来看:市场的无形之手配置经济资源,主要遵循效率原则;政府的有形之手保障秩序、配置公共产品,主要遵循公平原则;社会的隐形之手维系人们的基础公共生活,主要遵循自治原则。三者都同时遵循法治原则。从财富分配方面来看:无形之手、有形之手和隐形之手分别对应于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并发挥主导作用。比如,在初次分配环节,主要靠无形之手来调节,社会人和法人通过创造、创业、就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发挥各自的作用创造社会财富,遵循市场规律获得相应的分配。在二次分配环节,主要靠有形之手来调节,政府运用财税政策等手段,确立平等保护与特殊保护相结合的制度。在三次分配环节,主要靠隐形之手来调节,隐形之手多种多样、若隐若现,社会慈善捐助就属于其中重要方式之一。在成熟的社会,社会的隐形之手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社会治理机制要实现源头治理、动态管理与应急处置的有机结合。社会治理注重源头治理、动态管理与应急处置的相互结合。在加强源头治理方面,更加注重民生和制度建设,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产生。在加强动态管理方面,更加注重平等沟通和协商,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在加强应急处置方面,更加注重应急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总之,针对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预防和减少突出问题的产生,提升治理的层次和水平,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⑧

总之,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也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因而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科学化水平,人们只能追求本阶段能够达到的最佳目标。这决定了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与时俱进,才能达到更高的最佳水平。这说的科学化水平的相对性。”⑨

三、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完善社会自治机制、夯实社会基础工作三个方面。

(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人的健康,一靠无病预防;二靠有病治疗。社会管理也是如此,只不过社会还要从个体和群体这两个不同的层面去分析。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主要任务是着力从社会个体和公共群体两个层面以及和谐保健、矛盾化解两个环节,构建相互支持的有机体系,防范化解社会问题,科学处置公共危机。

1.社会保健预防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出现或趋向严重之前的保健预防,不但能大大降低社会管理成本,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决定了社会管理的最终成败。社会保健预防机制包含两个重要方面:

其一是社会个体保健机制。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提高群众幸福感、满意度。当前提高群众幸福感的关键是科学地解决群众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以保障创业就业为基础,以解决基本需求为目标的保健预防机制。即:促进创业就业以增加个人收入,以个人收入作为“社会保障之绳”,由政府主导为其编织“社会保障之网”并负责修补漏洞,从而实现以自我保障为基础,政府救助为托底,慈善帮扶为辅助的自助、家助、互助、共助、公助相互配合的社会保健机制。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就业能力,教育是促进创业就业的第一推动力;促进创业就业,创造社会价值,政府的职责是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合理分配财富,完善利益格局,合理调整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遏制“三公”消费、隐性福利、灰色收入、垄断利润等;科学设计“社会保障网”,个人和用人单位出资,再加上政府补助,为个人设立一个保障总账户。此总账户可再细分为住房账户、医疗账户、养老账户等,用以分别解决相应问题。

其二是公共危机预防体系。相对于社会个体矛盾,公共危机危害的对象具有群体性,构成了社会管理必须面对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公共危机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经济危机等,极大地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危机预防体系建设有两个方面。一是硬件建设:要构建现代化防灾减灾体系;构建现代化能源保障体系,按照战略储备、应急储备、物价调控储备三个等级,科学储备战略资源;构建现代化环保生态体系等。二是软件建设:要加强法制建设,针对各类公共危机,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依靠法尽量减少事故和灾难的发生;加强体制建设,建设统一高效的公共危机应对指挥系统、组织机构、职能设置,尤其重视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社会动员体制,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机制建设,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建立长效预防机制,包括建设安全文化、加强安全法制、落实安全责任、创新安全科技、加大安全投入等等,建立应急临战准备制度,包括应急人财物、应急技术、应急宣传、应急演习等准备,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预案演练,加强全民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突能力建设。

2.社会问题化解机制

预防无法解决所有矛盾问题,社会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矛盾化解机制。其关键在于:强化和完善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法治机制,防止用“运动式治理”体制化替代法治化。法治化要求法律至上,体制化要求权力至上;法治化相信化解社会矛盾需要全社会参与,体制化必然导致过度行政。

首先,社会个体的矛盾化解机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的发现、调解、仲裁、复议、诉讼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矛盾化解机制,尽可能缓解信访渠道,将矛盾纠纷引流至调解、仲裁、复议、诉讼的法治化渠道去解决;针对违法犯罪分子,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一是发现机制。发现矛盾和问题,一靠主动接访,二靠调研排查。主动接访分为大接访和常接访。大接访解决信访存量,常接访解决信访增量,两者共同拉近政府与民众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二是调解机制。全面坚持“调解优先原则”,通过健全横向调解网络和纵向调解网络,注重营造多渠道的矛盾纠纷调处新机制,着力减少社会对抗。三是仲裁机制。调解无效的矛盾纠纷,依法“引流”至仲裁、复议渠道解决。四是复议机制。我国行政复议偏低,远没有发挥解决行政纠纷的主渠道作用。五是诉讼机制。诉讼是解决矛盾纠纷的“终点站”。要通过推动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增进司法透明,切实保护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六是防控体系。在防控对象上,加强对重点人员、重点时段、重点场所的管理;在防控方式上,立足信息综合开发应用,加快开发“治安信息综合平台”;在防控组织建设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社区警务,严格落实一区一警或一区多警的要求,启动社区警务“平衡记分卡”考核机制。

其次,公共危机的应对化解机制。一是危机预警机制。危机预警机制是解决公共危机的第一道防线,包括危机预警的信息收集系统、监测系统、咨询系统等等。当前尤其要重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危机爆发前的知识系统、信息系统和分析评估系统,以实现科学预警。二是危机决策机制。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需要遵循一些不同于常态决策的原则和程序,需要建立特定的危机决策机制,需要遵循权力集中原则、结果优先原则和风险原则等。三是应急处置机制。一是先期紧急处置,包括危机信息分类、分级紧急汇报、事态控制、先期应急救援等;二是全面启动应急处置网络系统;三是因时、因地、因人科学采取一系列处置措施,保障安全,稳定大局。四是舆论引导机制。建立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分类分级制度、媒体纪律约束制度、新闻发布制度、舆情跟踪研判互动制度、网络信息安全制度。五是恢复重建机制。包括危机后的恢复和重建,事故调查,问责,后遗症处理等。六是评估提升机制。主要是危机影响评估、危机管理能力评估、危机管理效果评估等。

上一篇:世界莞商大会下周召开 近1100莞商确认参会
下一篇:最后一页

论坛聚焦
热门文章
城讯
网友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