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子·惠州事>城市话题> 金钱开道,证书满天飞

金钱开道,证书满天飞

https://city.xizi.com   2007-06-26 10:09:42   西子湖畔    作者:溺水之鱼   

      凭空虚构出“广东省信用单位评选工作委员会”,杜撰举办“广东信用企业”评选活动,骗取企业参评费。诈骗人拿着伪造的资料到惠州市各企业单位宣传参加“广东信用企业评选”活动,要求参评企业缴交2000元至7000元不等的参评费。当企业缴交参评费后,他就把私自定做的“广东信用企业”牌匾和荣誉证书一并送给企业单位。警方证实,从2006年7月至11月,陈金荣先后骗取17家企业单位的参评费,共计人民币65500元。现在,导演这起诈骗事件的两位犯罪嫌疑人已被惠州市惠城区法院判刑。(见6月15日《南方都市报》) 

      笔者以为,诈骗人举办的“广东信用企业”评选活动内容到底是真是假其实并不是问题的关键。评选工作实际上是向社会提供信用,而诈骗人正是看到了“利用信用赚钱”的市场前景并成功实施诈骗,从中折射出的是社会信用缺失的现象。

      一方面,当个人或者团体很难依靠人们的口碑获得公众的认可时,他们往往急于把这种渴望被肯定的需求寄托在外界一纸“证明”上,而评选也是众多证明中的其中一种。人们热衷于参加各类评选活动,仿佛通过了某种评选并且榜上有名,就能够得到一种无形的信用资产,说到底是人们心灵深处的权威情结在作怪,他们片面地以为权威就代表着公正与正确,而“权威”就是依靠各种证书和荣誉堆砌起来的,这是相当幼稚但却又现实存在的错误观念。

      另一方面,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评选活动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是可以商业化的,只要缴纳参评费,基本上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证书或者荣誉”,这是社会上的“大环境”和“大气候”,在这种环境下,各类评选无疑会变成发证单位的“摇钱树”。一手交钱一手收证,看似双方各取所需,但双方却忽略了这些证书或荣誉的真正“含金量”,而这种滥发证书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众对发证的“权威单位”信任感消失殆尽。

      而且各类层出不穷的“评选”也让很多单位和团体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一般发证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主”,反正到了最后还是得买这些“权威单位”一个面子,也正是这种现实生活的无奈,成就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它们往往会主宰一些决策者的思想,令他们几乎没经过什么思考就相信了龙蛇混杂的“权威单位”,进而出现诈骗分子借机行骗的现象。

      这种教训是深刻的,它固然提醒了各单位企业在未来中注意防范此类骗局,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向人们提出一个更为严肃的问题:如何避免各类评选活动沦为权力寻租下赤裸裸谋求利益的工具?这是当下社会中一个有待破解的难题。

上一篇:黑窑工的血、太湖水的泪和财政部的钱
下一篇:解决民生问题关键在于认真两字

论坛聚焦
热门文章
城讯
网友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