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月十五中秋节
过了七月十四,至八月十五,又到了一个风格迥然不同的节日——中秋节。中秋节素以相互祝福、喜庆团圆为主要特征,故历来被称之为“中秋佳节”。
中秋节的来源不甚明确,但远在周朝,就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并出现“中秋”一词。到了唐代,民间已出先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宋太祖时,朝廷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中秋节又作“仲秋节”,是“居秋季之中”之义。这时,因月色明亮,倍于常时,所以又称之为“月夕”。故传统中秋节均失意拜月(祭月)和赏月为主要习俗的。中秋节又叫“团圆节”,时家家喜庆团圆,相互庆贺,吃团圆饼(吃月饼),形成了一种合家喜庆团圆的氛围。
惠州民间过中秋节有几个习俗:合家团圆、拜月赏月、吃月饼、扎灯笼和玩灯笼,此外,还有在中秋节之夜驳歌和点孔明灯等娱乐活动。
(一)团圆、拜月、赏月
惠州民间过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一个大型欢庆节日。七月十月四过后,人们便准备过八月十五的物品,安排好工作,以便中秋之际和家人团聚。按惠州习惯,月饼之外,还常有一种用白糖糯米粉做成的白饼,谓“月光饼”,这是惠州民间拜月光的专用品。此外,就是瓜果类,主要物产有风栗(板栗)、菱角、青榄、红柿、芋头、柚子六大件,这是惠州地方特产,是八月十五拜月光不可缺一之物。此外,香蕉、菠萝、花生等,也都是人们常用以祭拜月光的物品。
是日,一般晚餐合家团聚吃团圆餐,然后月出之时,在户外摆上上列的祭物供品,点香焚烛祭拜月亮,拜毕,或合家在月光下品食瓜果,或去参加公众性的娱乐活动。旧俗中,拜月光者多为女性,且有卜巧之习,此俗光绪《惠州府志》有记:“中秋,士民具酒馔会亲朋,荐新芋,妇女则拜月卜祥兆。”不过“卜祥兆”一俗现已不复存在了 宋拜月赏月之习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礼记》云:“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里面说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可见,拜月赏月是早在中秋节之前就已有了的民间习俗。宋《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锦台榭,民间争占酒楼观月”。宋代以后,拜月赏月之习在民间甚为普遍,而且在诗词中多有反映,文人们常以“婵娟”、“月圆”等寓意团圆、美好。在人们盛传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中,首次把月亮当作嫦娥,人们希望嫦娥能与地上的丈夫后羿团圆,每到中秋月圆之时,便于月下度中秋,陪伴月中嫦娥,这就逐渐形成了人们的中秋团圆之习,亦有了“团圆节“的称谓。明清时,中秋团圆拜月之俗更明确,明《帝京景物略》记云:“八月十五祭祀 ,其祭果必圆。”《熙朝乐事》亦说:“八月报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
(二)点孔明灯
点孔明灯惠州民间传统的中秋节活动家之一,在精于竹器制作、扎纸的桥东一带较为盛行。
孔明灯相传为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所创造,故谓 “孔明灯” 。点孔明灯之习,在国內很多地方都有,省内则在梅县客家地区较为流行,除此外就是惠州。
惠州制作的孔明灯原料为纸上(或布)、竹等。先用竹子扎制成高四五米,直径2米的圆筒,顶尖,之后用纸或布糊好,只留空底层。再在底部置一燃料器,或放油纸燃烧,以“热气球”升空的确同样原理使之升空。点燃以绳所作的定时引线。孔明灯升空不多时,鞭炮便在空中炮响。
此习建国初尚有流行,以后为防火把灾,被命令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