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崛起是广东甚至是华南区域内一件破局立局的事情。原本是广州、香港两个大都市之间的贫困地带,却突起这么一个现在人口达四五百万、重要性在全国前四位的都市,广东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完全为之改变。不但如此,由于深圳在八九十年代的强势影响,与深圳相临的三个城市惠州、珠海、东莞就此生存在深圳的阴影之下,珠三角发展中一个很有意思的侧面,就是这三个城市为摆脱“深圳屏蔽”而作的挣扎努力,贯穿了整个九十年代。
惠州是广东最有文化的城市之一,早在宋代就因苏东坡而名闻天下,有“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之语,直到本世纪的七十年代,在广东的行政区划中,惠州(惠阳地区)管辖着现今惠州、深圳、东莞三市的全部及河源、汕尾等市的部分,那时的深圳,不过是惠阳地区下边宝安县所辖的一个镇而已。
然而深圳迅速地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完成三级跳,由县改市到地级市以至于到所谓副省级城市,原本是深圳老爹的惠州则成了深圳的一个穷兄弟。与珠海、东莞两市面对深圳时仅仅是艳羡嫉妒不同,惠州还要夹杂着一丝“曾经阔过”的没落贵族气息。
这种心态使得惠州一有机会可能再阔一回时,就歇斯底里地想要抓紧它,将它举到比深圳还高的高度。
南海石化带来的复兴渴望
从深圳往东北去,过了龙岗后,高速公路分成两叉,一条继续往东北方向通往惠州市区(距离不足70公里),这是惠盐高速,另一条往东通往汕头,这是深汕高速,途经惠州下辖的区惠阳(距深圳约50公里),及国家级开发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
至少在1992年小平南巡之前,惠州相对于当时的深圳,可谓还处在未开发状态,面积是深圳五倍大的惠州市,1990年的GDP只有48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深圳的一个零头。联结深圳惠州的惠盐高速公路,是1995年建成通车的。
广东的改革开放,全赖香港人配合。在1993年之前,广东经济发展的主题就是承接香港制造业的北移,这种北移是沿着陆路向北推进的,当然首先是深圳,其次是东莞珠海广州,其次是中山江门惠州。深圳既与香港一河之隔,所谓“香港郊区”,又有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而香港弹丸之地的经济总量就相当于中国大陆的一半,香港人全力打造深圳,深圳想不暴富都难,更何况还有全国各地的资金、人才注入。
港资推进到惠州已是90年代中期的事情了。在此之前,惠州人只有望深兴叹。笔者1994年到惠州时,还经常听到官员们最为懊悔的是:怎么那时管着深圳时,没有多占一些地皮,搞到现在,惠州市在深圳的物业,只有罗湖某个角落里一幢不显眼的惠州大厦。“深圳的老爹”没有从深圳的暴富中分享到多少桃子。至少在1997年之前,深圳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力还没有形成,它还处在接受香港辐射的吃奶期。
在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块4.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个一期投资就达45亿美元的大型石化工厂正在紧张建设之中,这就是英荷壳牌与中海油合资的南海石化。这一中国最大的合资项目从90年代初开始谈判到1998年签字,历时数载,其潮起潮落,也决定着惠州这坐城市心脏跳动的起或伏。正是在1992年,以南海石化为代表的三大项目,揪起了惠州复兴的渴望,一场南中国最为奇异的悲喜剧,就此拉开序幕。
1991-1992年,由于看好中国将来会对石化产品有着源源不断的需求,不能直接进入中国石化产品市场的英荷壳牌,说动当时的中国领导人,在中国南海之滨,需求最为旺盛的珠三角地区,建造一座超大型石化工厂。由于与中国海洋石油在南海有合作,壳牌仍选择中海油为合资伙伴。这个项目一期投资当时计划为50多亿美元。壳牌遍寻中国沿海地区,最后确定惠州大亚湾为他们理想的工厂地址。
南海石化的可能落户一时间使得惠州成为当时全中国最热的热土,除了南海石化之外,一位韩国人当时宣称将在大亚湾建造一座汽车城。这位韩国人在太平洋某座金融自由岛注册了熊猫汽车公司,并宣布找到合作伙伴,在惠州设立轿车生产基地,他宣称这个项目的投资额超过30亿美元。与此同时,香港一个地产商则计划在大亚湾斥资15亿美元建造一座超大型地产项目“太阳城”。南海石化、熊猫汽车、太阳城,当时并称为大亚湾的三大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00亿美元。
在90年代初,这个数字足可以吓死一大批人。即使是深圳,也没有这么幸运过。事实上,香港人北上珠三角,所迁来的产业主要是轻纺、电子等加工产品,香港自己的产业结构里就缺少汽车、石化等重工业,广东省自己原来缺的也是重化工业,香港人不能解决它这方面的需求,直到2001年的今天,深圳人还以自己当初没有上汽车、石化、钢铁等重工业而感到深深的遗憾,因为他们发现,这种缺陷使得深圳这座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永远不可能超越上海的经济地位。而惠州倘若落实了这两大项目,将很快改变自己在珠三角薄弱一翼的落后地位,而成为华南经济的火车头之一,也就是说,它将取得与广州、深圳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广东三大城市之一。有例为证,在1992-1993年,流传最广的一个传说就是:广州、深圳两市将同时升格为直辖市,而惠州将填补广州留下的空缺,成为广东省的省会(倘你在1993年来到惠州,当地人会言之凿凿地告诉你,就在惠州城的江北新城区,为广东省未来的行政机关预留了20多平方公里的用地)。
南海石化燃起了惠州人的复兴渴望,因而在1992-1993年,惠州人提出了一个响彻全中国的口号: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惠州!
93狂热使惠州付出沉重代价
1998年2月,当南海石化项目最终在荷兰签署合同时,惠州人重新又想起了他们的这句豪言壮语。地方政府机关报重新焕发起革命热情,在当日的头版用大幅标题激扬文字说:“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惠州?对,我们说,还是看惠州!”
这有点儿重重地出一口鸟气的感觉。任谁也知道,当南海石化经过重重艰难曲折,终于能修成正果时,90年代已快要过去了。即便是深圳也要承认的是,90年代,全中国看上海浦东,浦东是中国最亮的明星和当然主角,至于惠州?90年代只不过是在某一年觑了它一眼而已。
在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惠州沉陷在兴奋过后的巨大绝望里,所有惠州人都被沮丧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一切都是因为,93泡沫的破灭。
三大项目除了南海石化的承诺最终没有落空外,熊猫汽车和太阳城留给惠州人的都只是一个巨大的废弃工地。太阳城本就是一个地产项目,它本就是惠州人自己吹起的地产泡沫的一部分,暂不说它,而熊猫汽车,简直就成了惠州人一个苦涩的笑柄。
事实上熊猫神话在1993年就已破灭,稍稍理智一点的人就会弄明白,该名韩国人并非韩国汽车财团的老板,甚至不具汽车产业投资背景,他哪有钱来中国投资30亿美元?后来的演变表明,该韩国人的商业计划就是,先在中国圈到一块汽车城的用地,然后用这块地和中国未来的巨大潜在市场作诱饵,找人来出这30亿美元。这手法并不新鲜,无非是先在无知的中国人这里画一张饼,再去美国的投资人那里画另一张饼而已(历史惊人地相似,在2000年的互联网狂潮中,大部分创业者也用了完全相同的手法),但是渴望复兴的惠州人相信了他。
其实惠州人倒也不一定真是无知。笔者1994年在泡沫破坏灭后来到惠州时,曾与一位政府官员谈到此事,他坦言道,泡沫的吹起并非南海石化或熊猫汽车所必然导致的,事实上,惠州人只不过想借它们造势而已。虽然南海项目直到五六年后才落实,而熊猫汽车和太阳城则成为笑柄,但是惠州人借它造势的目的实际上已经达到了。
造势。这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一个发展模式。惠州人认为,深圳一夜成功的经验,就是先造势,吸引资金和人气。由于大家对未来有着狂热的乐观预期,全国各地的资金和人才都会聚集此地。首先炒热房地产(这是聚集人气的最快法宝),借机大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然后吸引大量投资。很可能,这并非惠州人自己独特的想法,珠海也好,上海浦东也好,北京也好,其实际运作的思路似乎都未脱离惠州人这个旧窠。无非上海浦东用的是“龙头摆起”,北京用的是“举办奥运会”而已。
说惠州人造势的目的达到了,是因为在1992年-1993年,惠州真的聚集了全国的人气和资金,房地产泡沫迅速鼓起。在席卷全国的93投资狂热中,惠州与海南海口、广西北海,一并成为全国三大重灾区。
现仍留守惠州的秦先生,可谓是一个追逐泡沫的“追梦人”,他先是在海南呆了四年,在经历了1988年海南狂热后,于1992年来到惠州的。听听他怎样描述当时惠州的情形吧。
“真的与深圳初期极为相似,全国的人都到惠州来了,各省市地纷纷在惠州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设立办事处,数以百亿计的银行资金被拆借到惠州来炒房地产。一个原本只有十几万人口的小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到三十多万人,一个小小的地级市,竟然呼啦啦办起了十几份报纸,所有的冒险家、失意者,都来到了这座城市,梦想东山再起或一夜暴富。大家都以为深圳奇迹是不可复制的,都在为错失了深圳机会而懊恼不已,现在惠州显然有复制深圳奇迹的机会了,谁愿意错过?”
有人说在1992年-1993年,只有30万人口的惠州建造了足够70-100万人居住的房子,这可能有点夸大,数据表明,1993年,惠州当年的房地产投资为90多亿元,到1996年时,惠州仍有55万平米的空置房。
但这只是建好的房子,建了一半或者只是打了个地基的(即广东人所谓烂尾楼)至少与建成的差不多等量,而在93狂热中,最典型的并不是建房,而是炒地皮。1998年查结的广东原常务副省长于飞一案揭出了冰山一角,于飞子女仅仅将一块地过过手,就赚了4000多万。
魏小姐在1992年底的某一天被朋友拉去赴一个饭局,到了以后才知道是两个地皮投资商在那里商谈转让地皮的事情,吃过饭埋单的老板甩给在座每位一个例行红包,魏小姐回家打开一看,竟然是2万元!刚从内地到惠州的魏小姐惊呆在地,但这不过是当时很小KISS的一件事而已。
1992年上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的朱镕基决心给当时这股迷漫全国的投资热降降温。这就是1993年7月开始的宏观调控。一时间惠州给一盆冷水当头浇下,陷入了停摆的冷局。93泡沫的破灭给了刚刚萌生复兴愿望的惠州以沉重打击。银行抽紧银根之后,所有的房地产项目全都瘫了下来,烂尾楼遍布惠州、惠阳、大亚湾等城区,城建项目也基本停顿,惠州原本将惠城区、惠阳、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连为一体的“大惠州”城市规划已不可能实施。
更重要的是人的心态。惠州人的雄心壮志一下子被灭了火。大部分房地产公司撤回内地,只雇请几个农民看守一下他们的楼盘而已,没人看守的空置楼盘则成为乞丐的栖居地。留在惠州的人也大都变得心灰意懒,于是一入夜,偌大的惠州城“万户搓麻声”。最初在惠州鼓吹过南海潮的王志纲先生此时对惠州提出严厉批评,指“珠海是没有机会创造了机会,而惠州则是有了机会浪费了机会。”
从1993年之后,惠州经济虽然仍是走上了发展的轨道,但是当地房地产直到今天也没有喘过气来,至于超越深圳的梦想,则永远成为一个梦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