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勇,惠州书画艺术界的一个传奇人物。这位属相为猪的年轻人,在市场卖了15年的猪肉之后,终于步入篆刻的艺术殿堂,成为广东颇有造诣的篆刻艺术工作者。
如今,在许多书画刊物上,都能读到小勇的篆刻作品,那些作品格外引人入胜。原因是,当今从事篆刻艺术的人越来越少,而艺术修为到如此境地的人就更加罕见。小勇的篆刻作品,古朴、厚道、大气,瞬间就能抓住读者的心神。
家学濡染
小勇爱好艺术,源于其伯父魏佐浩。魏佐浩,系我市擅长画竹的画家,早年就读于广州美院的前身广州南中美院,艺术功底深厚,系岭南画派高剑父、关山月、黎雄才所主持美院的高才生。
幼年时期,小勇家住桥西老城区的龚屋门楼,与伯父魏佐浩同一个院门进出。伯父的言谈举止、舞文弄墨无不对小勇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小勇的幼小心灵种下了艺术的种子。到三四年级,小勇便喜欢上了篆刻艺术,常常用小刀在木头上刻刻画画。
他没有想过自己要当上艺术家,但却对艺术总有一种难解难分的情怀。上初中时,他的一幅素描足球画,居然获奖,这对小勇热爱艺术、追求艺术,是一次极大的鼓舞。
人生磨砺
魏小勇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与卖猪肉打上交道。1991年,由于生意失败,生活所迫,他在市场卖起了猪肉,一干就是15载。虽说靠卖猪肉营生,但他对篆刻艺术的追求却从来没有泯灭,对篆刻技巧的操练也从来没有间歇。谈起往事,他深有感触地说:“那段时光,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层面的理解,同时也对我篆刻操刀的力度有了极大的帮助”。
对于一般人来说,苦难就是灾难,可对于一个有着执著生命追求的人来说,苦难就可能成为人生巨大的财富。齐白石曾是木匠,刨木方、打榫头、拉大锯,这些体力活,不仅锻炼了他的体魄,也成就了他的篆刻技法。小勇亦如此。人家割猪肉的刀一般只有2.5斤,他的却有3.5斤。长期持刀工作,也练就了他的臂力与腕力,玩弄起冲、切、削、挑各类刀法,犹如蛟龙戏水,意至刀至。以至于他不仅能刻小印,制大印更成为他的拿手好戏、印坛一绝。
拜师求艺
在长期的艺术摸索中,小勇日渐成长。他在探索中体悟:要想技艺精进,必学前人,拜师求艺,如此才能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他购买了许多篆刻书籍,以临摹汉印为主,坚持走“秦汉为宗,明清为师”的路子,除了向惠州篆刻家、书法家学习外,还抓住参展期间大家云集的机会,向全国著名的篆刻家请教,请他们对自己的作品给予评点和指教。
各位老师的指点,不仅对小勇的篆刻技法是一次次帮助,对他人生境界也是一次又一次升华。他说:“老师当初教我篆刻要上紧下松,外圆内方。现在想来,其实这里面也蕴含了做人的道理”。正是懂得了更多的做人道理,小勇篆刻技艺也大大提升。此时,小勇所体悟的正是王羲之所说工夫在字外的道理!为此,惠州书协主席蓝广浩特为小勇新居工作室取名:“镂汉堂”,这既是对小勇的嘉奖,也是对他的勉励。
显露头角
现在,魏小勇自谓“镂汉堂”主,已是一位专业的篆刻艺术工作者,他的作品散见于各种报刊书籍,得到许多专家学者好评。
中国著名篆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恒如此评价:“小勇君夙耽篆刻,潜心学古而能得其趣,以镂汉堂名其室,概见其志也。印作味正功深,盖得之于好古之心也”。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李刚田评价说:“读小勇先生印作,有汉简之功,刀工细之粗犷,喜见不凡功底”。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西省美协副主席陈伯程评价说:“刀法自然流宕,圆畅而有虚实之趣,大气而有朴拙之美”。其师秦国伟评价说:“今观小勇以钝刀制巨印,摧枯破腐,纵横捭阖。其胆气之雄,腕劲之强……。”
在篆刻艺术领域探索多年,小勇有了如此感受:“石头就像纸,刻刀就是笔,小小的印章里浓缩了人生更多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