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上西子是半年前的事情,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家乡风情版”认识了一个龙华鹤溪村的外出游子关金伦,同时认识了他长达一千多字的诗《鹤溪风情》。也正是因为关金伦和他这首诗促使我探访鹤溪村。
曾到鹤溪多次,每次如打破一个“kingda出奇蛋”,虽无“一次满足三个愿望”,但也惊喜不少。
有次关金伦回乡,我跟随他一同回鹤溪。进入鹤溪村便闻鸡蛋花香,观左宗棠麾下将领关镇国、关镇邦之庙——“愈南公家庙”宁静祥和,古色生香,心情顿然舒畅!
鹤溪村坐落于沙河之西畔,从卫星地图鸟瞰,沙河围绕着鹤溪村这个“半岛”,仿如“玉带环腹”,村前有一口天然大水塘,围绕着这个大水塘的是数座大小相约的小山丘,呈“凹”字形,旧民居大多背山顺势而建,东低西高,户户向塘,井然有序;走进村前“小广场”就让人感觉自己来到了一块藏风聚气,人杰地灵的风水圣地,对!眼前的一座雄伟的建筑---“愈南公家庙”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因为出了关氏兄弟,建造了“愈南公家庙”,声名远扬。
关镇国(又名关怀)鹤溪村人,咸丰初年开始步入官场。原本在清廷中任御林军小头领,后来因为在沙场上抗击外夷入侵中英勇善战,屡获军功,曾多次得到朝廷赏识,同治七年任福建提督。可惜其弟关镇邦在抗击外来入侵中,不幸战死沙场。关镇国生前破敌无数、战功显赫,得皇上器重,故皇帝在同治初年“诰命”修建愈南公家庙,以赏关镇国兄弟。
庙宇门前左右各一石狮,被当地人称“石狗”。不管是狮是狗,由青麻石雕刻,伏卧在庙前守护。庙宇大致成正方形的结构,门宇红墙绿瓦,仿皇宫形式而建,花鱼鸟兽雕刻精妙绝伦,是博罗县内较有特色而又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庙宇之一。庙宇大门后上方悬挂三块牌匾,记录着关氏兄弟的丰功伟绩。庙内空空如也,是因文革期间破四旧,庙内一切设施被摧毁一空,里面的皇帝赏赐金匾、用金丝银线绣成的关镇国画像也被烧毁,令人痛惜!
如今,愈南公家庙发挥余热,变身村中老人休闲娱乐中心。庙中仅有的两棵百岁鸡蛋花树,散发出淡淡清香化作关氏兄弟的祈福飞入寻常百姓家。
愈南公家庙旁还有一间“关氏家庙”(又叫德义堂),祠堂前有两座用青石砌筑“墩上加革,革上加狮”的华表碑座,碑座上竖有两块石碑——这就是象征着功名的旗杆夹。这应该是愈南公家庙的附属文物,碑正中刻着“旨赏戴花翎”,右刻“钦命福建汀邵总镇府奉”,落款“同治七年季秋吉日十九世孙镇国立”。原本每块石碑上各有一只工艺精美的石狮子,在文革中没能幸存。现在石碑上的石狮是关氏后人在重修宗祠时才加上去的。100多年来,华表碑座一直是关氏后人勤奋上进的标志,更是鹤溪关氏荣誉与骄傲的象征。
关氏宗祠内有一古井,听老人说宋朝建村前古井便存在,当年缺水的时候,这是村中千人的唯一饮用水源!数百年来古井依旧清澈甘甜,孕育着关氏后人。
如今,“关氏家庙”在春节期间也是热闹非凡。年初一“点灯”,村民早早列队到宁和圩买“灯”再坐船回关氏家庙;年初十“做会”,杀鸡宰鹅,高朋满座。这都是全村的节日,外出的乡贤蜂拥而归,喜庆气氛洋溢在鹤溪村每一个角落!
关氏家庙前还散落一些青石条,其中有一块上面刻着“永昌书室”,是光绪年间的文物。据当地老人说当时方圆十几公里的人都到此读书,出了不少英才,只是这永昌书室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一块石匾。老人还介绍说,村中还有另一祠堂——“陆升堂”,是“德义堂”的分堂,九十年代之前曾经是墟场和诊所,非常热闹的地方,但如今已搬迁到新区,显得格外冷静。随后,我们沿村道到达沙河边一座小山丘。沙河之畔,山丘之上伫立着“文昌阁”。关金伦说“文昌阁”本是关镇国所建,寄寓:文化昌盛,人才辈出。民国年间,曾经是鹤溪村防止外来入侵的要岗,但是在文革期间被炸毁。1988年,由鹤溪村旅港人士关敏济先生牵头倡导,外出乡贤筹集资金在原址重建的。
我绕文昌阁转了一圈,发现阁楼上的瓦砾有些已经脱落掉在草地上。关金伦拿起地上瓦砾面对这缓缓流淌的沙河凝神。这位为家乡写下一千多字诗词,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渠道极力宣传保护家乡文物的热心外出游子,长期以来默默担负着一种历史的使命,这让人感到无比欣喜和可贵。
探访鹤溪,见到皇帝诰命而建的“愈南公家庙”,重温关氏兄弟的英勇事迹,也仿似参加过村中盛大节日。但再读《鹤溪风情》感觉这首诗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号角。因为有关金伦这类人,和这样的行动,才让更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没有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疯狂的房地产浪潮中淹没,并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曾到鹤溪多次,每次如打破一个“kingda出奇蛋”,虽无“一次满足三个愿望”,但也惊喜不少。
有次关金伦回乡,我跟随他一同回鹤溪。进入鹤溪村便闻鸡蛋花香,观左宗棠麾下将领关镇国、关镇邦之庙——“愈南公家庙”宁静祥和,古色生香,心情顿然舒畅!
鹤溪村坐落于沙河之西畔,从卫星地图鸟瞰,沙河围绕着鹤溪村这个“半岛”,仿如“玉带环腹”,村前有一口天然大水塘,围绕着这个大水塘的是数座大小相约的小山丘,呈“凹”字形,旧民居大多背山顺势而建,东低西高,户户向塘,井然有序;走进村前“小广场”就让人感觉自己来到了一块藏风聚气,人杰地灵的风水圣地,对!眼前的一座雄伟的建筑---“愈南公家庙”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因为出了关氏兄弟,建造了“愈南公家庙”,声名远扬。
关镇国(又名关怀)鹤溪村人,咸丰初年开始步入官场。原本在清廷中任御林军小头领,后来因为在沙场上抗击外夷入侵中英勇善战,屡获军功,曾多次得到朝廷赏识,同治七年任福建提督。可惜其弟关镇邦在抗击外来入侵中,不幸战死沙场。关镇国生前破敌无数、战功显赫,得皇上器重,故皇帝在同治初年“诰命”修建愈南公家庙,以赏关镇国兄弟。
庙宇门前左右各一石狮,被当地人称“石狗”。不管是狮是狗,由青麻石雕刻,伏卧在庙前守护。庙宇大致成正方形的结构,门宇红墙绿瓦,仿皇宫形式而建,花鱼鸟兽雕刻精妙绝伦,是博罗县内较有特色而又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庙宇之一。庙宇大门后上方悬挂三块牌匾,记录着关氏兄弟的丰功伟绩。庙内空空如也,是因文革期间破四旧,庙内一切设施被摧毁一空,里面的皇帝赏赐金匾、用金丝银线绣成的关镇国画像也被烧毁,令人痛惜!
如今,愈南公家庙发挥余热,变身村中老人休闲娱乐中心。庙中仅有的两棵百岁鸡蛋花树,散发出淡淡清香化作关氏兄弟的祈福飞入寻常百姓家。
愈南公家庙旁还有一间“关氏家庙”(又叫德义堂),祠堂前有两座用青石砌筑“墩上加革,革上加狮”的华表碑座,碑座上竖有两块石碑——这就是象征着功名的旗杆夹。这应该是愈南公家庙的附属文物,碑正中刻着“旨赏戴花翎”,右刻“钦命福建汀邵总镇府奉”,落款“同治七年季秋吉日十九世孙镇国立”。原本每块石碑上各有一只工艺精美的石狮子,在文革中没能幸存。现在石碑上的石狮是关氏后人在重修宗祠时才加上去的。100多年来,华表碑座一直是关氏后人勤奋上进的标志,更是鹤溪关氏荣誉与骄傲的象征。
关氏宗祠内有一古井,听老人说宋朝建村前古井便存在,当年缺水的时候,这是村中千人的唯一饮用水源!数百年来古井依旧清澈甘甜,孕育着关氏后人。
如今,“关氏家庙”在春节期间也是热闹非凡。年初一“点灯”,村民早早列队到宁和圩买“灯”再坐船回关氏家庙;年初十“做会”,杀鸡宰鹅,高朋满座。这都是全村的节日,外出的乡贤蜂拥而归,喜庆气氛洋溢在鹤溪村每一个角落!
关氏家庙前还散落一些青石条,其中有一块上面刻着“永昌书室”,是光绪年间的文物。据当地老人说当时方圆十几公里的人都到此读书,出了不少英才,只是这永昌书室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一块石匾。老人还介绍说,村中还有另一祠堂——“陆升堂”,是“德义堂”的分堂,九十年代之前曾经是墟场和诊所,非常热闹的地方,但如今已搬迁到新区,显得格外冷静。随后,我们沿村道到达沙河边一座小山丘。沙河之畔,山丘之上伫立着“文昌阁”。关金伦说“文昌阁”本是关镇国所建,寄寓:文化昌盛,人才辈出。民国年间,曾经是鹤溪村防止外来入侵的要岗,但是在文革期间被炸毁。1988年,由鹤溪村旅港人士关敏济先生牵头倡导,外出乡贤筹集资金在原址重建的。
我绕文昌阁转了一圈,发现阁楼上的瓦砾有些已经脱落掉在草地上。关金伦拿起地上瓦砾面对这缓缓流淌的沙河凝神。这位为家乡写下一千多字诗词,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渠道极力宣传保护家乡文物的热心外出游子,长期以来默默担负着一种历史的使命,这让人感到无比欣喜和可贵。
探访鹤溪,见到皇帝诰命而建的“愈南公家庙”,重温关氏兄弟的英勇事迹,也仿似参加过村中盛大节日。但再读《鹤溪风情》感觉这首诗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号角。因为有关金伦这类人,和这样的行动,才让更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没有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疯狂的房地产浪潮中淹没,并得到更多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