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位置——东江和西枝江的交汇处
浩浩的东江,在惠州城区与西枝江交汇,两江交汇处,一条古老的街道沿东江河岸向东沿伸——这就是惠州的水东街。水东街位于惠州市惠城区桥东片区,整条街道呈东西走向——东接惠新西街,与水东南路互交,西接东新桥,全长约730米,宽14-18米。这条具有浓郁岭南文化特色,同时又有中西合璧风格的街道,曾经是惠州最繁华的商业区。
历史——曾经的辉煌与繁华
据史料记载,桥东水东街形成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清朝雍正年间,鳞次栉比的店铺,参差不齐地排列在南北两边,水东街开始兴盛。清朝晚期,原来狭窄的街区逐渐被改建成独具一格骑楼式的街道,这时水东街已初具规模。清末民初,是惠州商业鼎盛发达的时期,当时惠州的工商业主要集中在水东街,各式各样的客栈、商店、银楼、作坊、药店遍布其间,商贾云集,百业兴旺。
1928年,当时的惠州地方政府成立“惠城改良街道委员会”,拆除了水东街两旁原有的数百间店铺,将路面拓宽为7米,以解决“肩挑相遇则须侧身闪过”、两旁商铺可“隔街攀谈”的窘境。同时还修建整齐划一的骑楼,以西化的骑楼取代旧时檐廊式建筑,成型的骑楼街区就在此时应运而生。据《惠州市城市建设志》记载:“1928年改建的水东街保留较为完整,建有划一的骑楼,使整街两边成两条长廊。骑楼上住人,下为人行道,雨天行人不忧雨。”
抗战初期,日军侵袭惠州,一把火烧掉大半条街及200余间骑楼店铺。抗战胜利后,惠州的交通迅速恢复,各商号相继复业,水东街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景象。据《惠城文史资料》记载,当年水东街上有上百家商号,较有名的有:益生隆酱料厂(即后来的惠州市酱料厂)、宏泰布店、广寿堂药材店、怡和隆烟丝店、大德土纸店等。解放后,水东街一直是惠州重要的商业区,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未,才被新开辟的商业区取代。
文化——中西合璧与文化交融
水东街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至今仍保留民国时期“骑楼”建筑风格。这种“骑楼”是中国岭南“干栏”与西方建筑风格的结合体,既延续中国南方民居特点,又带有“洋式店面”风格。凭借码头的便利水运条件,各地的人员和物资云集在两江交汇处,商贾们或顺江而下,或逆流而上,人流如织。和码头衔接的水东街,也就成了商贾云集、多元文化的碰撞之地,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等广东三大文化在这条730多米长的水东街相互交融、兼容并蓄。中西合璧和各种文化的交融造就了骑楼文化,骑楼就象一根根柱子,支起了当年水东街的繁华,而水东街也记载了惠州从一个古老的城镇发展为繁华都市的故事。
二、现状
由于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的侵袭,代表水东街建筑风格的“骑楼”数量正在减少,一些本来很有特色的骑楼顶上加了一些铁皮房子,具有完整历史风貌的建筑所剩不多。在时间的湮没中,水东街昔日的风貌也日渐经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越来越难保留其古老韵味了。古时的金铺、布行、茶楼都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鲜花礼仪店、床上用品店、五金电器商店等商铺,与之同时并存的传统行业如茶、烟、酒和副食批发店还在顽强地抗争,但当年商业闹市的繁华景象已不复存在,这条古老的街道就象一个垂暮的老人,显得孤寂和落寞。
目前水东街片区用地混杂、布局凌乱,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老化现象严重。墙皮裸露的建筑随处可见,支撑骑楼的粗大柱子,有很多已经明显开裂。一些骑楼的屋顶已经坍塌,楼上不能用来住人和储物。骑楼和搭建的建筑连成一片,街区弄堂电线密如蛛网,存在极大的火灾隐患。据有关部门初步评估,水东街危房占建筑总量的23.8%,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占54.2%,建筑质量尚可的仅有22%。在原有历史风貌已经严重破坏和丧失的情况下,重塑历史风貌、延续文化与活力、保障居民安全,都迫切需要进行改造。
三、改造与设想
改造方案——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风貌
惠州市政府积极顺应水东街发展的历史要求,把改造水东街作为建设“惠民之州”的“八项民心工程”之一,从2006年底就开始着手水东街改造项目的规划,在经过了两年来几十次的反复研讨和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后,于2008年5月28日出台了《惠州市桥东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得到了水东街广大居民的支持。《规划》明确规定整个水东街改造将以“修旧如故”的宗旨展开,采取政府主导、百姓参与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古骑楼、商业建筑进行改造,恢复老城风貌,改善城市景观,突出岭南文化特色,更好地把惠州古城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起来,发挥水东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改造规划的范围——约11万平方米的区域
水东街改造,北以东江为界,南至上塘街、下塘街,西起东新桥桥头(即新建的合江楼处),东到东江沙路。此次改造以水东街的商业街为主,改造范围还包括三条纵向主街,涵盖了整个桥东街道西侧约11万平方米的区域。
定位目标——建成集“江、城、街、楼”为一体的滨江风貌展示区
根据规划方案,在未来的发展中,水东街历史街区应进一步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风貌,打造成为惠州市民的休闲文化中心、惠州历史文化展示窗口和游客的接待中心。建设成为集“江、城、街、楼”为一体的滨江风貌展示区和传统生活体验区。
传承方面——保护和传承桥东历史文化与城市风貌,与桥西共同打造成为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
发展方面——通过空间整合、功能调整、产业升级,使桥东的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成为一个功能完善且充满活力的历史街区。
提升方面——通过此次更新改造,实现桥东的整体复兴,提高桥东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建筑设计——改造成网络化骑楼城
所有临街建筑都改造成为骑楼形式,骑楼的建筑面积增加近1.6万平方米,由单一的骑楼街变成网络化的骑楼城。主色调为灰色。街面建筑主要为3~5层,首层为商铺。
立面塑造上,充分运用保留和提取的传统元素、符号,并融入现代技术手段和审美观念,塑造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地域文明与多元文化交融的新立面景观。屋顶为坡屋顶,青灰瓦;墙面为灰、白色,局部用青砖纹理;窗为木结构,红色;门为木结构;骑楼高4.2~4.8米,宽2.5米;柱子为石柱墩。
对典型且质量较好的建筑元素,如压檐墙、沿街立面、山墙面等,可通过技术手段做局部的保留,再重新融合到新的建筑中。风貌好但质量差的建筑,通过测绘提取其中典型的建筑元素,编辑成册,在重建过程中重新运用到新建筑中。对风貌差、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整体拆除,按历史风貌重建。
产业发展——改造后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
水东街改造后产业发展的原则是:旅游主导,多元复合;政府引导,循序渐进。
优化功能,恢复水东街滨江地区的功能多样性和包容性,特别是结合窗口地区和重要的轴线,增加餐饮、休闲、客栈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带动片区产业的发展和提升。
惠州城市的繁荣起始于东江航运的黄金时代,一条街的历史从一条河流开始,一座城市的历史从一条街开始。改造后的水东街把惠州古城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古老的骑楼将会以“修旧如故”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