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水东街作为一条商业街,至今己有300多年历史了。明.吴高在《惠州修路记》中有这样记述:“耆老善士告予曰:昔水东地势低洼,宋守钱酥筑作平直,郡人便之……。”意即明代惠州进士吴高听老者说,今水东街北宋时仅是一片低洼,行人不便;惠州太守钱酥将这些洼地填平拉直,方便行人。但须知钱酥所筑的仅是一条泥路,不是街道,更不是商业街。同时据明代府城大东门下的浮桥码头,不是直对西枝江对岸,而是向东南斜向对岸俗称“蒲(浮)桥头”的地方上岸,说明早期的水东路,即位于今上、下塘街。
入明后,随着农业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的提高,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需要一种交换型式,从而促进了城乡商业活动的兴旺和发达,水东街很快成为一个圩市。至晚明,水东街作为东江流域商品集散地的作用更加突出,商铺林立,百业兴旺,从而正式形成一条驰名东江的商业街。但好景不长,至明清鼎革之际,惠州再次饱受战火摧残。特别是康熙十五(1676)年正月,清朝尚之信(尚可喜儿子)征潮大军退保惠州;二月,反叛清朝的刘进忠与郑经(郑成功儿子)部将刘国轩、何祐纠集二十余镇兵马围攻惠州府、县两城,日夜炮焰薰天,喊声震野。后来尚之信奉命割惠州与郑经结盟,郑经退回台湾,为害惠州长达三十余年的兵灾宣告结束。当时地处府县二城之间的水东街商铺,在这次战火中大部分遭到焚毁,剩下部分被散兵游勇占据。康熙十六年八月,归善知县孙耀祖到任,招回避乱流亡商民,驱逐占据水东街店舍的散兵游勇,拆毁水东街店舍的残墙败瓦,招徕重建。水东街商民在地方官府的支持邦助下,迅速修复和重建被战火摧毁的店铺,重新开张营业,使水东街很快恢复了战前的繁荣。
雍正二年(1724)二月,水东街包公巷火灾,烧民居三十八间,知府吴骞和知县孙能宽计口赈之。其时水东街尚是泥路,乾隆五年(1740)知县陈哲以石彻平之,既使行者方便,又使水东街成为贯通府、县两城的一条主要街道。近年市博物馆发现了原安放在水东街包公庙内(原址位于今新建路15号)的二块石碑,一块为乾隆十九年(1754)的《重修孝肃包公庙碑记》,石刻记载了捐修的各类商会、店铺、商号有204间;另一块为乾隆四十七年(1782)的《重塑神像碑记》,石刻记载了捐修的各类商会、店铺、商号有212间。这两碑块的石刻资料,有力地反映出水东街重建后,进入“康乾盛世”时的繁荣景象。
至清代中后期,惠州水东街的商业活动进一步发展壮大,但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归善东平一坊火灾,大火自西门城关口烧至包公巷,焚毁铺户数百间;咸丰四年(1855)正月,东平一坊再次火灾,焚毁铺户数百间。由此可见当年惠州水东街的商业活动规模。为了加强了水东街的商行店铺管理,官府以包公巷为中心,将水东街划分为东平一坊东平二坊(今水东西路和水东东路),分别选出责任人负责该坊的社会治安和安全防患工作。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规定惠州为通商口岸,外国的火水、火柴、洋布、西药、食品等经香港大量涌进惠州,粤东所出产的海产、食盐、粮油木材柴炭竹木等也集中惠州,更使惠州水东街商业日益繁荣壮大。
进入民国后,惠州人再熟悉不过的,还是水东街的骑楼。这些骑楼除了方便行人免遭日晒雨淋外,旧时在骑楼底下,孩子们弹棋子、拍公仔纸、跳橡筋绳,叹茶乘凉等,非常有趣方便。早在1878年,香港政府为改善居民拥挤的住宿情况,颁布了《骑楼规则》,并开始建造骑楼。清末两广总督张之洞从香港得知骑楼的功用,开始在广州兴建类似骑楼的“铺廊”。1912年广东国民政府成立,颁布了《广东省警察厅现行取缔建筑章程及施行细则》,其中第14条规定:在全省凡堤岸及各马路建造铺屋,均应在自置私地内建造有脚骑楼,以利交通。这是“骑楼”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文献上,而“有脚骑楼”则十分形象地说出了骑楼的样子。
1928年,惠州国民县政府拟《惠阳呈报改良惠城建筑章程案》报省国民政府,提出成立“惠阳改良街道委员会”,对县城水东街和府城十字街等主要街道进行改良,兴建骑楼。其中水东街的改良方案拟定马路扩宽至30英尺,两旁人行道及骑楼各8英尺(包外柱);檐口高度从地面至骑楼底以15英尺为限,只许增高,不许减低;店面、骑楼及人行道、马路等项建筑费用,由业、店客各出一半。惠阳改良水东街的《惠城建筑章程案》报上,广东省国民政府于民国十七年九月二十日以建字第408号文下达指令:“改良惠城建筑章程,经由改良街道委员会呈报东区善后公署,核准布告,依章办理。”就这样,在短短几年间,将县城水东街建成了一条700多米长的骑楼街,街面铺上水泥路,街道两旁一幢幢“长了脚”的房子架在半空,上居下铺,前铺后居,好睇好用,使其成为惠州城市街景的显著特色。
1938年10月,侵华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广东省政府和国民党省党部急忙后撒到粤北的曲江、连县一带,日军驻扎在石龙至增城之间,并截断了东江和广九铁路、惠广公路的联系,惠州即成为东江流域重要的抗日交通运输线和物流中心。在此期间,水东街遭到日军多次轰炸,炸毁和焚烧的店铺达200多间,但商民很快将其修复营业。那时东江河道运输繁忙,船舶来往穿梳,码头熙熙攘攘。特别是水东街的平码行、货栈和各类商铺林立,茶楼、旅店、妓馆生意兴隆,居民就业方便。相对于其他日占区经济萧条景象,惠州水东街却出现了历史上的畸形繁荣。1945年抗战胜利,由于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加上不顾全国人民反对而发动内战,导致国民经济崩溃。为此,惠州许多工商业主纷纷将资本转移到香港等地,历尽300多年沧桑的水东街,又走向衰落,日趋萧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水东街又经历了六十年的风雨,具有民国建筑风格的店铺已经破败不堪,与现代都市显得不够协调,重建水东街被地方政府提到议事日程上。如果水东街重建规划能做到“修旧如旧”,重现昔日具有岭南特色和民国风格的水东街,无疑将是一件大好事。但很可惜,由于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重建后的水东街将是一片灰黑色仿古建筑,象近年已峻工的东坡园、丰渚园、合江楼一样,既无岭南特点,亦无民国风格。随着水东街一片拆御声中,位于水东西路的顺德行、春德行、平码行、瑞成、和昌、东益等老字号商铺相继倒下;一批中西合壁的、艺术造诣相当高的洋楼式建筑将先后消失;哪些饰有各种样式顶盖、阳台、柱头的店面和充满温馨情趣的“骑楼”,也只能留在人们的回忆之中!
惠州水东街三百年祭
https://city.xizi.com 2010-01-27 11:01:25 西子湖畔 作者:九月八
延伸阅读:
- 即将远去的记忆——桥东老招牌2009-09-15
- 水东街的昨天、今天和明天2009-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