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的平湖现在正在干湖清淤。想起了清朝曾上疏并主持疏浚西湖的“铁笔御史”邓承修。找了一点资料,以作纪念:
邓承修(1841一1892),宇铁香,号伯讷,惠阳县淡水人。清道光二十一年生,光绪十八年八月二十八日在家中病逝,年仅有五十二岁。咸丰十一年(1861年)举人。同治二年(1863年)官为援例捐郎中签分刑部,1869年补刑部四川司郎中,同治十二年(1873年)授浙江道监察御史,1874年充会试稽察磨勘官,内阁中书、八旗教习监试官。光绪二年(1876年),为河南道监察御史,转掌云南道监察御史。光绪十一年(1885年),官至鸿胪寺正卿等职,还在总理衙门参与外交机要工作。曾与翰林梁鼎芬友好问游,梁赠邓诗曰:“直声霞天下,贞肃出天性。”
惠州西湖是广东著名风景区之一。自宋代苏东坡谪居惠州后,所谓“东坡到处有西湖”,西湖名扬遐迩。但在清嘉庆以后,西湖被蚕食强占,面积缩小,风景湮没。当时掌云南道监察御史的邓承修,回到家乡,睹此情此景,心感不安。为了保护和建设西沏,他于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十日,以惠州西湖不仅事关名胜,尤关地方险要,于是以郡城险要为辞,奏请濬湖,乞饬督抚筹款疏濬,严禁开垦。并提出一面清理占筑沿湖田扩归还湖,可用之田,课租作为管理费。奏准后没濬湖局于花墩上(即百花洲),当时挖深西湖二三尺。民国六年(1917年),钟鼎基、张友仁先生管理西湖,为邓御史立碑纪念。碑正面为“邓鸿胪濬湖纪念碑”,碑背后刻爱国诗人丘逢甲七绝一首:“亭亭桂影树扶琉,何处投竿许老渔。留得濬湖遗疏在,花洲合祀邓鸿胪。”款书“丘仓海留题。”“黄绍裘书石。”碑东面书“光绪乡先生邓铁香先生,奏濬湖,至今人思其德。”
邓承修《奏请浚湖疏》
“奏为占筑湖田,郡城失险,请饬严禁开垦,设法疏浚,以资保卫,恭折仰祈圣鉴事。
“臣窃见粤省惠州所辖,直南滨海,密迩虎门、碣石,上毗潮、嘉,下连广属。府治距省三百余里,建瓴直下,为东路之屏蔽,实省会之咽喉,唐宋至今号称险塞。其城三面阻水,东北临江,西南附郭一带潴汇为湖。回环拱抱,无平原旷野。故敌骑不得纵,人力无所施。臣查顺治三年,逆首陈耀寇惠,围攻逾旬。后遂锄毁湖堤,欲涸积水为战场,旷日持久,援兵四集,旋即荡平。咸丰四年,翟逆攻城,亦欲决堤涸水,而水深泥梗,计不得逞,遂折而北窜江西。其不敢顺流而下,直窥省垣者,以郡城扼其腹心,贼有狼顾之忧也。是则全湖之襟要,不独为惠城之保障,亦粤省之安危所系也。
“乾、嘉以来,稍废不治。奸民藉湖边零星地亩。承批水利,供纳寺观香灯,遂擅占筑田亩。日增月益,连成阡陌,满目平畴,以至全湖积淤,水仅盈尺,草芒悉见。每至秋间,奸民又将堤基垦挖泄水,耕及湖底。查向来各省江湖水滨,籍淤占筑.均有明禁。即如乾隆二十八年,署湖广总督陈宏谋以洞庭湖滨,居民多筑围垦田,与水争地,疏请刨毁,并多掘水口,使私围尽成废壤。奉上谕:‘陈宏谋于此事,不为姁妪小惠,殊得封疆之体。钦此’。夫以洞庭横亘八百里,尚不许居民垦种,况惠州全湖狭小,较洞庭百不及一,又为险塞所关,岂可任令填筑?各地方官罔知顾虑,直不思城池二字乃其职掌。虽屡经合属绅士呈请严禁,而刁生棍徒, 占筑如故。臣恐一、二十年后,全湖湮塞,尽变为田,不独郡城失险,即粤省亦坏其东藩。应请旨饬下督抚臣,遴员会同该属文武官绅,检查嘉庆以前《府志》,按图清勘。其业经筑田,今将田契缴验。如系在嘉庆以前,有契可据者,按亩丈量,其余或借寺观租粮占筑,或占筑后承粮,在嘉庆年以后者,为数无几,即缴县通详豁免,田契分别注销。并恳饬下督抚臣设法筹费,将全湖疏浚,以复旧址。嗣后如有奸徒抗违占筑者,饬令该地方文武官认真严究。庶郡城不致失险,而永远得资巩固。臣为保卫地方起见,是否有当,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谨奏。光结六年(1680)九月初十日,掌云南道监察御史臣邓承修奏。”
今按:奏准后,设浚湖局于花墩(百花洲)上。筹资无考。丘逢甲“留得浚湖遗硫在,花洲合祀邓鸿胪”。即此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