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11月14日电(记者 赖少芬)“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九百多年前,一代文豪苏东坡被贬惠州,在谪惠的两年多时间里,凡有诗句出处,皆成一景。惠州因为苏东坡留下的历史文化资源而为世人所知。
九百年后的今天,承袭了东坡文化的惠州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培育文明和谐的社会理念,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把提高“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点,为苏东坡“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注入了新的内涵。
包容的城市彰显人文关怀
在惠州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和谐”的主线一直清晰地贯穿其中。
“文明城市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社会和谐,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惠州市原市委书记、惠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柳锦州提出的目标,成为惠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做好的一道命题。
经济高速增长为惠州带来了约100万外来人口,如何让这些外来人口融入惠州,考验着惠州完成这一命题的能力和底气。
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说,要让外来工融入惠州,必须让他们找到“家”的感觉,首要的就是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外来工的孩子像本地孩子一样有书读,读好书。
这种承诺很快在惠州的政府决策中被付诸实施,一系列旨在解决外来工子女读书问题的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
--在惠州办理暂住证半年以上的外来工,其子女与本地孩子一样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居住在农村的孩子还可免去书杂费。
--新建、扩建公办学校,让更多外来工子女就近上学。
--扶持和鼓励民办学校发展,将兴办民办学校作为解决外来工子女就读问题的主要途径。目前惠州80多所民办学校中,有60%是近4年兴建的。
更多的关怀还体现在解决招工难、讨薪难和情感充实等问题上。推行“厂务公开”制度、为外来工建设“和谐家园”……惠州对外来工给予了市民一样的重视。
“我也是惠州人,享受着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从20年前一名普通的“打工妹”,一直成长到今天的全国人大代表,华阳集团信华公司现场主管陈雪英说自己是惠州千千万万打工者的缩影。陈雪英说,是惠州包容的性格和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让越来越多的外来工融入惠州并成了真正的“惠州人”。
爱心城市处处可见文明风景
良好的社会氛围是社会和谐的标志之一。对于惠州的评价,还有一个词让惠州人引以为傲,那就是“爱心城市”。
正是把“爱心城市”放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加以考量,惠州将培养和激发市民的爱心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早在2000年,惠州就成立了社会治安见义勇为基金会,鼓励市民见义勇为,弘扬正气。2005年7月,惠州市政府又作出决定,由市财政安排30万元社会治安见义勇为专项基金,用于奖励维护社会治安有功人员和见义勇为积极分子。
同时,惠州慈善总会成立,引导市民投身公益事业的实践中。重建灾民房屋、帮助特困家庭、兴建外来工子弟学校、资助困难学生、资助重病大病……慈善总会成立一年来,共募集到慈善款近1亿元,为很多陷入困境的群众带去了希望。
惠州人的爱心从他们对公益事业的热心上可见一斑:目前,惠州共建有希望小学48所,受益群众约15万人;在册青年志愿者10万多人,为社会提供了超过135万小时的志愿服务;无偿献血超过28万人次,临床用血已连续五年100%来源于自愿无偿献血。
正是在这种乐于奉献的氛围中,爱心随处可见,“英雄”也显得无比平凡。
小学教师江润浓省吃俭用资助28名贫困生,当人们对她表示钦佩的时候,她平静地说:“关注我不如关注贫困生。”建行惠州市分行职工李春峰在洪灾中救起79名群众,当大家称他为“英雄”的时候,他也摇摇头说:“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些“英雄”的事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个又一个惠州人,扶贫济困、尊老爱幼、见义勇为蔚然成风。这些文明的风景,成了惠州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优化政务环境促进政通人和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转变政府职能是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惠州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有一个场景总是牵动着市民的心--“行风热线”。
从2004年12月开始,惠州经济、执法、服务等主要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被安排上惠州市人民广播电台接听热线,接受群众就各种民生问题现场“讨说法”。
“市区的路灯不亮怎么办?”“交通堵塞严重,政府如何解决?”社会治安、学校乱收费、医药购销的不正之风、拖欠农民工工资……群众提出的问题直接而尖锐,上线单位承诺,能当场解决的当即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一般在3个工作日内解决,最长不超过10天。
对群众的来电,上线部门做到了“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在“行风热线”的帮助下,特困户李瑞琴母子住上了廉租房,噪声扰民的刀模加工厂被顺利搬迁,潭公村几十年的老水渠得以修护,太平岭哨所的官兵看上了有线电视……惠州市政府职能部门欣喜地发现,“行风热线”开播后,惠州市集体上访的批数和人次同比下降了25%。
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让城市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惠州市民众口相传的,还有惠州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另一个品牌--“万众评公务”。
从服务质量、依法行政、办事效率到廉政状况,惠州市民直接对党政机关单位进行评议。江北文明路“行路难”问题,某医院开“大处方”问题,交警以罚代管问题,少数机关吃、拿、卡、要问题……机关作风、行风建设被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被评议单位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逐一抓好整改。
优化政务环境,促进政通人和。正是有了“服务型政府”的意识,惠州开放、民主的城市氛围逐渐形成,“阳光政府”的形象深入民心,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百多年前,苏东坡在惠州写下“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如今,惠州文明祥和的环境也让很多人发出了“不辞长作惠州人”的感叹。“我很自豪自己是一名‘惠州人’,能在这里工作、生活是我的幸运。”康帝国际酒店客户服务总监柳林娜从加拿大来到惠州已经4年,柳林娜说:“惠州文明和谐的氛围让人眷恋,我愿意永远呆在这里。”
“不辞长作惠州人”
--惠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https://city.xizi.com 2006-11-14 17:51:40 新华社 作者:佚名
延伸阅读:
- 第一眼惠州2005-12-26
- 城市·城事 ——惠州传奇2006-06-24
- 惠州的早餐2006-06-26
- 惠州,一煲老火靓汤2006-06-27
- 佛韵惠州2006-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