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子·惠州事>家乡风情> 大旱灾:1943年

大旱灾:1943年

https://city.xizi.com   2010-01-07 15:32:07   《鹅城忆旧》    作者:叶伟强   

  1943年,太平洋战争已经将近两年,香港也被日寇占领年多,我们惠州,在日寇蹂躏三次后,市民抹干了眼泪,含辛茹苦,惨淡经营,恢复了昔日的繁荣。商贸兴旺,带动了各行各业的拓展,尤以水陆交通,显得十分繁忙。东江上游广大城镇乡村,急需的煤油(也叫火水)、布匹、洋货、火柴、石蜡、西药……等物资,由香港偷运来惠(少量由常平、石龙运来),装船沿东江逆流而上,运抵横沥、泰尾、古祝、河源、以至龙川等地。东江上游的农副产品,用木船(或竹木排)载着,顺流而下,运来惠州集散,生意兴隆。那时走“水客”,贩卖“沽衣”,人来人往,使惠州成了货物集散地,人口骤增。香港、广州等地的难民,也逃来惠州避难,使人口有增无减。

  1942年10月始,至1943年4月止,老天爷太吝啬,滴雨不下,惠州郊外广大田野,到处龟裂,江河见底,溪沥、鱼塘干枯,农耕无法进行,成片成片沃土荒芜,农民叫苦不迭,市井百姓也嗟叹望天。久旱无雨,树木枯黄,尤以竹树,竟然开花结籽,籽落竹枯。大地虽然龟裂,田野上却长满杂草,尤以艾草、马屎苋、老鼠耳郁郁葱葱。竹籽、艾、马屎苋和老鼠耳均可食用,真是天不绝人之路。

  1943年开春后,市面上谷物略微上扬,到3月,价格明显飚升,各间米店,挂出“早晚时价不同”、“存米不多”的牌子,有时“售空”水牌放在空米箩正中。触景生情,情生恐惧,人心彷徨,抢购粮食开始出现。踏入4月,多数米铺店门大开,却摆出空箩,有些虽有米摆,可手触见底。早上八时,店门打开,几箩做样子的米箩,有序地摆放在店中,不够半小时,米飞箩空,有钱买不到米,人心更加浮动。那时,县城(现桥东)菜园墩有一间“三民米机”,机器隆隆在响,碾出雪白的米,人称“火绞米”。米初上市,少人问津,为什么?市民怕上火,怕热之故。可此时,米铺无米卖,市民便涌向这间米机,排起长队,争先恐后,插队有之,人情有之,帮亲有之……很是挤拥,吵骂声不断,以至打起架来。开始就限量供应,每人可买15斤,两三天后,只能买12斤、5斤,最后,摆出空箩,无米卖,机器也不运转。民以食为天。买不到米,怎么办?人们从吃干饭,转吃稀饭(食粥),接着,稀饭也吃不上了。当然,官宦和富有之家,饭照食,心惊悸,生怕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生活过得有些提心吊胆。一些奸商,互相勾结,操纵了粮食市场,加上屯积居奇的有钱佬,把粮食藏起来,令灾荒火上加油,灾情更为严重。肚饿思食,总要填饱肚子,不少家庭用少许米粒渗进杂粮、野菜,煮来渡日,最后,连这样餐饭也吃不上了。人们开始用竹籽、马屎苋、硬饭头、木瓜头和艾充饥,一两天可以捱过,时间一长,缺乏营养,患病了。初时,脚面浮肿,不几天,就下了黄泉。那时有一句口头禅:“脚肿脚消,锄头与钎锹”,意谓死去埋掉。市民这样,流落惠州的难民又怎么样?更惨。他们上无亲,下无故,得了病,无钱医,躺着呻吟,等着断气。那时,每天上午,有两辆收尸车,车轮外边用铁皮包着,车身一米多高,四周用木板围着,一人拉,一人推,一辆负责府城,一辆负责县城。府城收尸车从学宫、市场尾、西湖边、各间祠堂和庙宇一直搜寻,有死尸,就抬上车,运往五眼桥旁边的草地上,挖穴掩埋;县城从东新桥脚沿水东街直上,直至县学宫,然后,到各祠堂、庙宇等处搜寻,一有尸体就抬上车,运去九龙岗掩埋。有时一日两次,满满一车,足有十多具尸体。据此推算,光难民一项,饿死于街头的足有二百余人。市民死去的,亦有百余人。

  与灾荒齐来的是各种疾病,常见的是手脚生疥疮(黄脓癞),疟疾(打摆子)、伤寒病和炭疽病等。这些疾病,与日军波字第8604细菌部队有关。该部队外称华南防疫给水部,总部设在今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内。当时,日寇在广州南石头村设有难民营,大量粤港难民囚禁在此。他们吃了日本人的粥饭和汤水,便身带细菌,染上各种疾病,不知是日军故意或是别的原因,让不少难民逃出来,涌来惠州后流落在各个角落和一些热闹的地方。他们随处屙屎屙尿和人们接触,疾病便传染开来。得病后,凄厉痛楚,又无药医,不几天便死去了。天天死人,天天收尸,饿死病死,惨不忍睹,令人可怕。没死的难民,为了生活,他们中的一些人,男的当苦力,女的嫁给惠州人,小孩被人认养,有些流落惠州郊区农村,真系凄凉。

本文原载《鹅城忆旧》(惠城文史丛书之十),惠城区政协文史委员会2008年编

上一篇:金带街和金带南街文物古迹介绍
下一篇:火地村

论坛聚焦
热门文章
城讯
网友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