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西枝江畔,有一个神秘的“小半岛”,岛上有一个小村庄,叫火地村(现名为米地村,位于惠州市河南岸)。小时候,逢过年过节,母亲都会带我们回外婆家,每次临出门前,她都会很急切地催促我们:“回火地咯,回火地咯!”。火地村竹子多,其名字的原由,听母亲说是因为在解放前,村里住的房子都是稻草盖的屋顶,竹子扎的墙,每到风高气燥的季节,房子容易起火,一个月平均有一次,所以取名为火地村。解放后,村里盖上了泥砖房,火灾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少,村子改名为米地村,也许是表达了村民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的愿望吧!
火地村有如世外桃源,每踏入这片土地,我总会不自觉地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尽管在火地村的不远处,是喧嚣的闹市,却从来不影响她的从容与安详姿态!
再次走进火地村,对她进行一次认真的阅读与观赏,眼前的虽历历在目,但也悠远如同历史。我发现,乡村对生命的表达,竟然被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遗失。站在大坝上,沐浴着冬日的暖阳,满村的风景尽收眼底。是单纯,还是厚重?是幽静、还是被遗忘了?如果我的怀抱够大,我定将她紧紧拥抱;如果我会画画,我定拿起画笔,用最美的色彩把她的描摹下来。
如今,通往米地村的那宁静而幽深的小径越来越少人走了,草长得比人都高了。村里那些破损不堪的老房子不再敞开大门,残破的墙垣,围着杂草丛生的庭院,青石间的小草争相生长,看得见时光残留的印象;村民在大坝另一边盖了新房子,都搬出去住了,而大坝这一边,留守的只是一对老夫老妻,米地村的寂寞与日俱增。那旧日村民在树下围在一起谈笑风生的时光不再;那旧日村民削竹条织簸箕的时光不再;那旧日村妇蹲于江边洗衣的时光不再…..
孩提时常常听母亲说外公会功夫,长大后才知道母亲提及的功夫正是被列为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李家拳”。李家拳是“南拳五大名家”之一,相传为由火地村村民李义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2年)创建,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和朴实大方的南拳风格。火地村的舞麒麟用的正是李家拳功夫,李家拳的麒麟是东江流域惠州一带最具代表性的麒麟舞品种,造型古朴,套路独具一格。每到各种喜庆活动,村民以舞麒麟来庆贺,敲锣打鼓,喜气洋洋,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
李家拳曾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延伸至深圳、香港、东南亚乃至更广阔的世界领域。李家拳也曾从盛极一时走向低谷,面临失传的边缘。2003年李家拳第六代传人之一李振宗老人从香港还乡后,出资带领李家拳弟子重新开馆,李家拳又渐渐兴旺,现在已经发展到第八代。
一种源于根的感动,害怕历史的年轮将她淹没,总想为她做点什么,保留点什么!每次看到小表弟在专注而自豪地练习着“李家拳”时,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流淌在全身的每根神经!火地村的村民勤劳质朴,品格犹如朴实大方的“李家拳”,在他们身上会让你感觉出生命的纯真,他们爽朗的大笑让你感觉活着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