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惠州全城横水渡船有6处:①大东门至水东西(今东新桥位),②河南岸南兴庙至息鞭亭,③水北至小东门,④江北菊花头至东江沙,⑤麻渣下至淡水码头,⑥梅湖至白沙堆等,各处渡船数艘,均是招标经营。下角、新村、黄塘等村,各置小艇摆渡过河,遇着台风,洪水暴涨,渡船停航交通极为不便。现在,惠州城古今大小桥梁约有29座。
拱北桥,建于宋治平三年(1066)惠州大守陈称在平湖北筑堤建桥(俗称五眼桥)。桥长40米,宽8.4米,总面积336平方米,是西湖著名六桥中第二桥。接着,筑黄塘堤建明圣桥,堤长417米,堤宽8米,堤中建桥,称明圣桥,又称黄塘桥,桥长7米,宽4.6米,总面积32.2平方米,是西湖著名六桥中第五桥。这两堤桥建成后,解决了下角、黄塘等村的湖水困扰。
西新桥,建于宋绍圣二年(1095),苏东坡捐犀带并动员其弟妇捐出黄金钱,助栖禅寺僧希固筑堤建桥。该桥位于平湖、丰湖之间的苏堤,全长300米,桥长27米,宽6米,总面积162平方米,是西湖著名六桥中的第一桥,是苏东坡寓惠主要遗迹。烟霞桥,建于烟霞堤北段,堤长190米,是苏轼寓惠期间资助永福寺等僧,辟放生池始筑。烟霞桥是西湖著名六桥中第三桥,桥长6米,宽2米,总面积12平方米。桥堤建成后,使城西村庄不再受湖水困扰。
迎仙桥,古称三眼桥,位于平湖西北面由元妙观门口左侧通芳华洲逍遥堂,该桥始建于北宋年间,后堙没,八十年代复建,桥长10米,宽3米,总面积30平方米,是西湖著名六桥中的第四桥。圆通桥(又名大通、广济)位于丰湖与南湖之间的甘公堤上,在城区南端与黄塘交汇处,始筑无考。明正德中,惠州知府甘公亮建。桥长22.6米,宽12米,总面积271.2平方米,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僧正修募修,桥名大通,是西湖著名六桥中第六桥。惠州西湖,自建“六桥六堤”后才有湖中有桥,桥湖相联,使西湖景色更加秀丽。“全国西湖三十六,唯有杭、颖、惠三西湖可鼎足并论”,从此惠州西湖更闻名于世了。
观榜桥,又名新村桥,建于明正年间,位于鳄湖西南畔,在桥上远观榜岭一览无遗,故名“观榜桥”。桥长4米,宽2米,是一座单孔石板桥,新村溪水经此流入鳄湖。新村、半径一带村民来往城乡,必经此桥登望乡台(山名)经长塘仔,再由苏堤入城。
普济桥,位于小金口镇,白沙滩村北面,距村约300米,明万历年初(约1585年)岭东道徐时进建。此桥用青石(龙岗石)砌筑,桥长15米,高约5米,二孔,每孔桥面铺三块青石板,宽1.2米,桥南端立有“曾济桥”碑石。
白沙堆是博罗至惠州古道的必经之路,武则天大周长安二年,博罗县令邬文,于“白沙临江石上”刻有摩崖石刻,明确记载了这一通道,普济桥是徐时进所建九桥之一,现保存完好,桥南尚存“普济桥”碑石,对于研究惠州古代交通史及造桥技术、具有参考价值。
大石桥,位于西枝江息鞭亭上,建于1920年11月,省财政厅长廖仲恺赞助,知名人士张友仁主办,是钢筋混凝土桥,桥长11米,宽4.5米,总面积49.5平方米,1921年5月建成启用。
紫薇桥,位于鳄湖西面的紫薇山下,建于1933年,是砖墩石板桥,桥长2.5米,宽1米,当时桥下湖水,可沿小溪至古榕山下,桥北岸可接霞榕路,桥南岸与紫薇山相连。
近秀桥,位于近秀水湖而得名,原为通秀水湖排涝而筑,建于1937年,由龙川黄强兄弟捐款,惠樟公路会、得生汽车公司、西湖大酒店等资助,西湖浚委会负责改筑,是砖石混凝土单拱风景桥,桥长18米,宽4.5米,桥面呈坡度,桥栏两旁的栏杆顶成菠萝形状,故称“菠萝桥”,1971年,再改为钢筋混凝土单曲拱平桥。桥长20米,宽10米,总面积300平方米,桥面由坡面改为平面,桥旁栏杆改用镀锌水管。
东新桥,位于西枝江出口处,东起县城水东四路,跨江接府城中山东路,桥长125米,宽11.6米,其中两边行人道各2.1米,总面积1450米,9孔双曲钢筋混凝土拱桥,荷载标准汽车15吨。是一座接通府、县两城的交通桥梁。
东新桥历史悠久,在远古时代江道狭窄,设有石桥,最早木浮桥建自秦代,宋代废。老百姓靠舟船往返两岸。绍圣三年(1096)六月,苏东坡亦同样资助邓守安道士,复筑成木浮桥。是用木船架板的铁索木浮桥,后时修时圮,清末商人陈云甫捐巨资,将木浮桥北移300米重建。1932年,惠州商会,民间团体的知名人士,成立筹建东新桥(钢筋混凝土桥)委员会,动员各界人士、海外侨胞捐资兴建,筹得桥款20万元,聘请厦门留美建筑工程师林荣森,为东新桥设计绘图,由于资金,技术设备等问题搁下。1933年,东新桥筹委会,再聘请广州建筑工程师唐锡畴,重新为东新桥设计绘图,预算造价22万元,省公路处核为18.5万元,招标结果,最低价21万元,省公路处不审批,一拖三年没动工,每年洪水暴涨,木浮桥受洪水冲出,分成东西两段交通受阻,有时市民不慎掉下江河,葬身江底,对此群情激愤,意见甚多,要求扩建东新桥。那时东新桥筹委会,根据市民强烈要求,派代表赴广州,向广东省国民政府,状告省公路处,“延误建桥之事”,省长兼建设厅长林云陔,责成省公路处“速成其事”。1936年,东新桥工程施工,在唐锡畴工程师协助下,工程进展顺利,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要求加快建桥工程速度,抢在次年洪水期前完成,终于在1938年2月,东新桥建成。1938年10月3日,惠州第一次沦陷,日占据惠城50余天,同年12月20日,日寇撤兵,东新桥被炸毁。1939年间,惠州工商界捐资修桥,在东新桥残桥上,用竹木料搭成人行木桥,修好后仅1年,1941年5月3日,惠州第二次沦陷,同年5月9日夜10时,日寇撤退,又纵火烧毁了木搭的东新桥。当年市民又捐款,再次修复木搭东新桥,1942年1月3日,惠州第三次沦陷。沦陷前,驻惠守军独九旅627团,击毙日军中川联队长,数日后日军攻入惠州,前后共三天,杀害惠州同胞三千余人,同年1月6日零时,日寇撤走,再次烧毁木搭东新桥。日寇走后,惠州各界人士又捐资,修复木搭东新桥。八年抗日战争,东新桥被日寇炸毁、烧毁共3次。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春,惠州镇人民政府,镇长杨钧为惠州人民做的第一件大事,发动群众捐资,修复东新桥(钢筋混凝土桥)工商联筹委会响应镇政府号召,成立机构,各行业成立筹款小组,工商联召开修建东新桥捐款大会,会议由工商联筹委主任李伯棠主持,副镇长李瑞柏作报告,工商股长黎汝霖具体组织实施,参加会议的工商业者逾百人,知名人士带头捐资,其中邓植培捐款3000万元,李伯棠2000万元,杨启明2000万元,张汉英2000万元,钟礼1500万元,李瑞粦1000万元,严国泰500万元,仅10天工商界共筹得修桥人民券14亿元(折人民币14万元),省人民政府拨款人民币10万元,1951年9月,东新桥修复使用。1973年,省城建局拨款人民币28万元,进行化学灌浆处理,加宽桥面,1974年竣工通车。
百花洲桥,位于平湖北面,东起五一路前,跨湖连接百花洲,建于1960年,初为简易木桥,桥长78米,宽2米,1974年,改为砌砖桥墩,预制水泥板作桥面,无桥栏。1986年,西湖建委会投资2.5万元,改建为七拱钢筋混凝土风景桥,设月牙花栏杆。
九曲桥,在平湖西面,建于1957年,当时是木架长桥,1959年改为木结构九曲桥。1964年,西湖管委会将木桥改建成迂回九曲的钢筋混凝土九曲桥,桥长112米,宽2.2米,总面积246平方米。南连孤山湖畔,北接点翠、芳华洲,东可望荡香水榭;西览丰渚桃源,游人信步桥中,有步移景异之感觉。
枇杷桥,位于点翠洲、枇杷洲之间,1963年西湖管委会兴建,桥长10米,宽3.1米。桥旁装饰云花抱鼓式栏杆,桥孔高1.65米,宽2米,桥体水刷石米,是一座混合结构、小巧玲珑的风景桥。
偃龙桥,位于枇杷洲与芳华洲之间,建于1978年下半年,西湖建委会兴建,是混合结构、造型独特的贴水平桥。桥长131米,宽2.5米,稍曲折;两旁置有高0.25米、宽0.30米的水磨石低栏座椅,供游人观赏西湖风光。每逢春夏之际,梅雨方晴,湖面烟雨空蒙,游人移步桥中,犹似踏行水面,桥水成一体,宛如龙虬卧水,故取名偃龙桥。
圆通桥,1932年,由惠樟公路会董事饶静寰,拓堤垒桥,改红石拱桥为钢筋混凝土的拱桥,桥高4米,长20米,加设桥栏,既是西湖风景桥,又可通汽车行人,成为路湖两用桥。1935年,桥下复增两拱门、小涵10个。1938年,日军侵惠,桥被破坏。惠阳永平乡民为便利城乡交往,以竹木架搭便桥。1969年国家拨款7万元,将破拱桥改建单跨双曲拱桥,并加宽桥面。1983年8月,政府拨款20万元,将原双曲拱桥面另加一层钢筋帘面,增强承受力,并扩大两端引桥宽度。桥长22.6米,宽12米,桥面两旁增设了铸铁穿花栏杆。
圆通二桥,位于西接鹅岭北路,东接环城西二路,1992年兴建,桥长150米,宽20米,总面积3000平方米,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半月形五拱交通桥,与原圆通一桥,组成椭形双桥景观,于1993年建成使用。
西枝江大桥,位于惠州东南郊,北桥头与永平路相接。早在1957年12月,省交通厅投资50万元,兴建单车道木结构桥梁,桥长220米,宽7.5米,1958建成通车。1971年9月,该桥由木结构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桥,1973年,建成5孔横跨40米的双曲拱桥,桥长236米,宽9米,其中两边行人道各1米,总面积2124平方米,是双车道大桥,是深(圳)汕(头)公路惠州公路桥。成为西枝江南北的主要通道。
西枝江二桥,位于西枝江大桥东侧面,1991年1月,省交通厅投资605万元新建,桥长236米,宽9米,5孔,跨径47米。是钢筋混凝土公路拱桥,荷载标准汽15吨。是深汕公路惠州段主要公路桥。
东江大桥,东接桥东东平,西联西岸江北,是广汕公路惠州段的公路桥,桥长806米,宽12米,其中两边行人道各1.6米,净跨75米,是空腹式等截面悬链箱型拱桥,荷载标准汽20吨,1978年7月15日,省交通厅投资1080万元兴建,该桥建成后来往车辆无须经渡口所汽船渡江,减轻了惠州市内交通压力,缩短行程,提高了运输效率,1981年1月建成通车。
东江二桥,位于东江大桥北侧,1993年,省交通厅投资1500万元,扩建东江二桥,桥长806米,宽12米,其中两边行人道各1.6米,净跨75米,是空腹式截面悬链线箱型拱桥,荷载标准汽20吨,1995年12月竣工。
惠州大桥,位于拱北桥西北面,横跨东江通江北,距东江大桥约3公里。1986年7月兴建,桥长1103米,宽20米,其中两边行人道各2.3米,总面积2.21万平方米,为预应钢筋混凝土箱型变截面连续梁结构,最大跨度124米,荷载标准汽20吨,挂100。南引桥采用半径为45米,8跨单层圆环形,长188.5米,面宽8米,省建筑研究院设计,交通部第二工程处实施,耗资4400万元,1989年5月竣工,是惠州市区交通大桥。该桥建成后,江南江北联成一体,交通极为方便,对开发江北新区,加速经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水门大桥,横跨西枝江,西接桥西水门路,东连桥东下板塘,桥长150米,宽13米,其中两边行人道各2米,总面积1950平方米,由政府拨款人民币600万元兴建,1989年9月动工,1990年6月建成使用,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市区交通桥。水门大桥建成后,缓和了东新桥挤塞状况(70年代,东新桥每天机动车辆流量1270辆,非机动车流量30179辆,人流量次数28807人);为开发县城新区提供了交通方面的有利条件,促进桥东区的经济发展,大大改变了老县城的旧貌。
新开河桥,位于东平窑头旱滩上,桥长331米,宽7米,钢筋混凝土结构,1966年建成通车。1991年扩建加宽,桥长334米,宽18米,载重标准汽车13吨,挂车80吨,省交通厅投资兴建,是广汕公路惠州段公路桥。
惠州铁路桥,横跨过江,西接惠州西郊梅湖,东连江北乌石,桥长648米,宽8米,1992年7月建成通车,属钢筋混凝土金属结构,是广梅汕铁路惠州段单轨铁路桥。
汽车站广场立交桥,1994年7月建成,构通鹅岭南、北、东、西路段,东西全长1390米,84跨,桥面宽12米,桥分三层,底层为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和公共交通站场,第二层衔接南北向直通车和左右转变车流,桥中央有东、南、西、北方向互通圆盘,圆盘内直径50米,圆盘桥面宽16米,连接圆盘4条匝道东西向各宽5.5米,南北向各宽12米;第三层沟通东西直通车流。一、二层通行净空高度4.5米,桥面距地最高度为12.88米。桥全长2387米,荷载标准汽车超20吨,挂车120吨。是惠州城区第一座立体交叉桥。
南坛路口立交桥,位于长寿路口、南坛西路口、南门路口和南湖路口的中央。是一座十字式钢筋混凝土金属结构的人行天桥,总长133米,宽3米,1993年上半年建成使用,后被拆除。
环城西城二路立交桥,是横跨马路东西两侧的人行天桥,桥长15米,宽2.5米,是钢筋混凝土金属结构,1993年上半年建成使用,后被拆除。
下角东路立交桥,横跨道路东西两侧,西与市文化中心门前相接,东近市邮电局大楼旁边,是一座钢筋混凝土金属结构人行天桥,桥长34米,宽3米,总面积102平方米,1993年11月建成使用,后被拆除。
惠州现有29座桥梁中,桥总长7832米,宽229米,其中:属清末前古桥8座,桥总长131.6米;民国年间建桥4座,桥总长156.5米。新中国成立后建桥17座,总长7544米。在29座桥梁中,西湖风景桥13座,总长493米;市内交通桥10座,总长4139米;国家道公路桥5座,总长2428米;铁路桥1座,长648米,宽8米。现在,惠州桥梁已形成交通网络,大大促进城乡经济建设和工农生产的发展。
本文原载《鹅城忆旧》(惠城文史丛书之十),惠城区政协文史委员会2008年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