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子·惠州事>城市话题> 十问惠州

十问惠州

https://city.xizi.com   2008-03-19 17:57:02   西子湖畔    作者:过路游子   

  在新一轮大竞争大发展中

  惠州必须直面的十个问题

  一、关于城市定位:是拘泥于珠三角或“粤东门户”,还是立足广东、直面大海,找准惠州的城市定位?

  以前,惠州以“粤东门户”为荣,现在珠三角发达了,惠州人总想往珠三角里钻,说什么“土地资源是珠三角的四分之一”,仿佛自己不是珠三角的一员就会伸不直腰、矮人三分!其实,说白了,惠州人自己都明白,惠州充其量只有部分地区属于珠三角,或者说惠州是珠三角的边缘。如果珠三角四分之一的土地资源在惠州,珠三角还叫珠三角吗?事实上,惠州又何必在意是否属于珠三角,为什么不能有更大的视野?前年惠州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把惠州建设成为“珠三角东部现代化经济强市和广东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不要说“数码”一词不科学,单是“珠三角东部”更是小瞧了自己:珠三角东部还有哪个城市比惠州强?是梅州?还是汕尾?或是潮汕地区哪个市?按我说,惠州的定位应该是“广东现代山水丽城、石化新城”,因为惠州最大的特点是山多、水多,山好、水好,最强的发展后劲来自石化产业。

  每一个城市,既有共性,更要有个性。找准定位,就是要突出其个性。如果这边好,就往这边靠;那边好,就往那边倒,就会没了自己的个性,其结果只能是“四不象”。如此,则惠州不但会被珠三角边缘化,甚至可能会被粤东边缘化!

  二、关于忧患意识:“轮也轮到惠州发展了”吗?惠州人有忧患意识吗?

  当年苏东坡被皇帝罢了官,贬到惠州,居然“日啖荔枝三百棵,不辞长作岭南人”,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为什么?因为惠州地处东江中游,自古物产丰腴,虽不繁华,但自给自足是不会有问题的。现在的惠州和惠州人与当年很有几分相似:虽不够发达,但在广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特别是近几年,每年经济总量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今年更是突破了千亿元,而且,随着大亚湾中海油等几个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未来两三年继续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可能也不成问题。这下子,着实把惠州人兴奋了一把、狠狠的美了一回——进入“千亿元俱乐部”了!成为“国家一类重点城市”了!“轮也轮到惠州发展了!”——一片“东坡寓惠式”的自得与自满!殊不知,惠州在发展,人家也在发展,人家可能更好、更快。以今年的经济总量分析,惠州虽有1085亿,名列全省第7位,但与列第四的东莞的3150多亿相比,还不到人家的一半!事实上,若按人均GDP,惠州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仅列第7位,还达不到全省4200多美元的平均水平;若按国土面积计算地均GDP,惠州仅有0.097亿元/每平方公里,全省排名第11位,还不如珠海、汕头、揭阳、潮州!惠州现在总以中山或东莞作为赶超的目标,但看看人家面积多大,惠州面积多大,赶上了、超过了又有兴奋和自满的理由吗?更何况,按目前的发展形势,至少今后十年内,惠州不可能超过东莞,经济总量最多冲到全省六。

  更为严重的是,周边城市特别深圳、东莞在加快发展过程中,已经面临土地、淡水等自然资源的制约,他们已经将目光盯上了惠州。前几年就有人提出将淡水、新墟等靠近深圳的乡镇划归深圳管辖,去年又传出深圳要在东江惠州境内的下鸡角投资建大坝取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又有人提出,将博罗的石湾等镇划归东莞,将大亚湾和淡水镇划归深圳。传言虽归传言,但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广东,未必就不可能变为现实。毕竟,土地是国家的,你发展不好,给人家来发展好又有什么不好呢?汕尾不是准备将几个镇划(或租)给深圳吗?若真如此,到时候,“儿子吞掉老子”,惠州再次被“蚕食”,最失落、最痛苦的就是惠州人!

  三、关于解放思想:惠州人的思想活吗?观念新吗?敢于突破吗?有超前意识吗?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正是由于长期自给自足、生活无忧、安于一隅,逐渐养成了惠州人知足常乐、安分守己的心态,也逐渐固化了惠州的思想观念。因此,有人这样评价惠州人:论吃苦耐劳,比不过潮汕人,更比不过浙江人;论创新创造,比不过广府人(指广州、佛山等白话语系的人),更比不过湖南人;论胆量气魄,比不过珠海人,更比不过东北人。这话惠州人听起来可能不太舒服,但仔细反思回味,是不是有点“良药苦口”的味道呢?

  你若不信,君试看——

  据说,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李嘉诚有意同惠州合作开发惠州港,就因为惠州人解不开“社会主义”思想的“结”,硬要争个51%的“控股权”,结果人家去深圳开发盐田港了。现在看到人家盐田港兴旺发达,很多惠州人肠子都悔青了。这个故事是听来的,如果可能不足为信,但下面这些事例每一个惠州人都感同身受,就在眼前:

  比如城市建设,远的我们知道老东北建于五十年代的街道,到现在不是笔直宽敞,近的有珠海的一条沿海的“情人路”,那真是一个“大器”!再看惠州,一条西枝江大桥,旧的建了一条,不够用。加建一条新的,不但还不够用,而且还都成了“危桥”!结果,听说又要拆了重建!改革开放后建起下埔、麦地等新城区,有哪条路直过300米?更有甚者如河南岸、小金口、陈江,都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新城镇,哪有城市的气势,到现在还是“见屋不见城的一墟镇”!——这些都是在思想观念上缺乏超前意识造成的后果。这样的例子在惠州你也可以举出很多。

  再说一个例子:前几天南方日报介绍了中山市三乡镇的明清古家具城。三乡镇我去过,制鞋业相当了得,一个鞋厂动辄上万工人,带动周边其他配套产业迅速发展而成为“鞋城”。古家具城我也去看过,在中山与珠海交界处,占地很大,听说有钱的大老板多得很,已经成了华南地区甚至全国明清古家具的聚散地和交易中心。类似于这样的“特色镇”、“专业镇”广东还有很多,却不见惠州有哪一个真的成了规模、就了气候。惠东的吉隆、黄埠当年都属于制鞋专业镇,但大多是小规模的家庭作坊,去年把两个镇合并,本想做大做强,结果听说反而因为合并后社会管理不到位,不少鞋厂都迁走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最深层次的原因都可以在思想观念上找到根源。

  广东新一轮思想解放的高潮已经掀起,广东新一轮加快发展的竞争也随之兴起。面对新一轮竞争发展,惠州做好思想观念的准备了吗?在这一轮发展机遇中,惠州会再次错失良机,再次落伍吗?

  四、关于人文环境:惠州人的精神是什么?惠州人现在还具有“惠州精神”吗?

  前不久看到一份惠州日报介绍“惠州精神”,使我联想起当年初到惠州时经历与体会:一是调动工作特别快,当天面试,当天就发“商调函”,不到一个月办好全部手续;二是惠州不排外,人人、处处都可以讲普通话,连街边卖凉茶的老太太也听得懂,没人因你不会讲惠州话或客家话就“欺生”。后来,随着在惠州工作久了,对以客家人为主的惠州人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勤劳朴实、热情好客、安分守己。我想,既然是提炼“惠州精神”,就应在“扬弃”的同时,充分体现惠州人的精神历史,充分为各个层次的惠州人所接受,能有力促进惠州今后的发展。但如“循法明德,兼容共生”,文刍刍的,象是大学的校训,普通老百姓理解得了吗?记得住吗?也没有反映惠州人的精神本质。从惠州发展的历史看,客家人也好,惠州人也好,其最重要的精神品质是“包容、务实、奋斗”,这些不也正是推动惠州新一轮大发展迫切需要的“惠州精神”吗?

  再以这种“惠州精神”来对照,现在的惠州人还具备这样的精神品质吗?惠州每一个人,不管是老惠州人,还是新惠州人,都有必要认真反思:现在的惠州人还有包容的心态吗?当年的奋斗精神还剩有多少?

  举一个例子:去年惠州市区学校招聘教师,规定惠城区户口的考生可以在总分中加10分。这还不算,我一朋友的小孩报考,从报名到办好手续历经三个月,从内地跑惠州共四次:报名、笔试和面试、体检、办手续相隔时间长,等有关部门通知,只能一次一次地跑。办好手续差不多就开学了。想想现在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都是在四五月份就去大学抢挑毕业生,以惠州现在没有任何竞争优势的工资待遇水平,却以“姜太公钓鱼”的姿态和这样的方式方法引进教师,不知能否引进到优秀的人才?“本地户口考生加10分”,是排外,还是包容?是当政者促进本地考生就业,还是本地考生(惠州人)缺乏了拼搏奋斗的勇气?长远来说,是救了本地考生,还是害了本地考生?回想起以前办手续那样快捷,真是庆幸自己早毕业了十年!

  五、关于产业发展:惠州的产业升级了吗?惠州下一轮加快发展以什么来支撑?

  好象是两年前,惠州提出要建立“2+6”产业体系,就是以石油化工和电子信息两大产业为主,特色农业、服装制鞋、汽车配件、旅游、现代服务业等为辅的产业体系。其实这个思路倒没有错,但思路归思路,思路变为道路是要靠一步一步用脚走出来的。惠州有必要不断审问自己:惠州的产业竞争力强吗?惠州以什么产业参与全球的经济竞争?惠州人现在很是雄心勃勃,要打造“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听说还想造汽车,80万吨乙烯刚投产,就想上到300万吨,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还没有投产,就规划将来上到4000万吨。其实,虽说现在是市场经济,但炼油、汽车等项目,都是需要国家通盘考虑、总体布局的,国家是严格控制的。你说上整车就给你上整车?你说炼多少就给炼多少?惠州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但断不可把未来的发展寄托在石化这一根“救命稻草”上。再说了,别以为石化是个什么好东西,技术再先进,污染是少不了的。所以厦门人不要,广州的南沙也不想要,惠州人就“很傻很天真”地把它当成宝!惠州的环境能承载多少?再说电子信息产业,这是目前全球技术更新最快、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也不是你想做大就能做大的。惠州要想继续把这个行业做大做强,多分一杯羮,非得在创新环境与创新人才方面下突破性功夫不可。

  所以,就惠州而言,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竞争,大力发展好电子信息产业,稳妥地发展好石油化工产业;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对其他产业的扶持和升级,以保持产业结构的健康平衡,确保经济发展的安全稳健;第三,要下大力气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

  说到惠州旅游,就不能不提罗浮山。相对于龙门等地的旅游,罗浮山名气最大、起步最早,但现在却是多头管理、无序开发、质量最差、档次最低,真正的西装料做成了一条破短裤!惠州不是有钱了吗,为什么不下大力气把罗浮山的管理和开发问题整一整?再如龙门的温泉,这是个宝呵。但一是开发规划不够,遍地开花,档次又不高;二是交通环境太差,金龙大道特别是平陵段难走,阻了许多深圳客;通往增城的路更难走,阻了许多广州客。总之无论罗浮山也好、龙门温泉也好,去过一次的人几乎不会再想去第二次,“游客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上一篇:对“当前教师加薪风波的思考”一文的反驳
下一篇:被珠三角边沿化的惠州

延伸阅读:

论坛聚焦
热门文章
城讯
网友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