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在梌木山(今市区中山公园)设循州总管府,至今已有1407年。在这漫长的历史中,惠州城区的地名是怎样演变的呢?这些地名又是凭什么命名的呢?本文试对此作初步的探讨。
按地名管理的规定,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含山、山谷、地片、山坑、湖、塘、河、溪)名称、行政区域名称、居民地名称、城镇街道名称、名胜古迹和大型游乐场所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独立的或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以及其他具有地名意义的道路、桥梁、水库、矿山、大中型工厂、人工建筑物等名称。由于资料和篇幅所限,在地名命名因由部分,仅以惠城区行政区域和市区街道名称为例。
一、惠城地名的演变
在历史文献记载中,已知最早的地名是东晋的“龙兴寺”。
隋唐五代,除州名外,有梌木山、郎官湖、舍人巷。
宋元两代,府城的范围很小,街道不多,但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和人工建筑物名称却不少。如苏轼寓惠时有西湖、丰湖、罗浮道院、合江楼、嘉祐寺、栖禅寺、永福寺、大圣塔(泗洲塔)、西新桥、东新桥、白鹤峰、佛迹岩(九龙潭)、汤泉、逍遥堂、苏堤、六如亭等;南宋末年,王象之的《舆地纪胜》记的惠州地名就有:龙塘、明月湾、归云洞、点翠洲、披云岛、漱玉滩、孤屿亭、荔枝浦、鳌峰亭、濯缨桥、芳华洲、石埭山、唐子西故居、陈侍讲故居、陈文惠祠阁等。
清末,惠州街道增多,旧称府城“九街十八巷”,其实,据清光绪《惠州府志》“惠州府城之图”所记,府城街巷有府前街、高第街、打石街、横廊下、十字街、四牌楼、万石坊、大西门直街、金带街、打铁街、卖布行、三角市、金笼坊、塘尾街、水门直街、小西门直街、忠信街、后所街、文兴街等近20条街;府背巷、百子巷、兴隆巷、都市巷、右所巷、白珩巷、大廉巷、小廉巷、象岭巷、尔雅巷、万寿巷、朱子巷、高屋坊、张宅巷、六角亭、姚纱巷、姚家祠、高营坊、扬雅巷、万寿宫、毓秀坊、红花巷、广福里、金鸡井、大菜园、九条龙、牛角巷、更楼下等28条巷,总数远远超出九街十八巷。此外,还有一些地名,如:7个城门名,钟楼下、惠州府、提督署、中营守府、都府、学宫、学院衙、方山、银岗岭、印山、上鹅湖、下鹅湖、秀水湖、龚屋塘、施爷塘、张屋塘、扬雅塘、张宅塘、廉让之间,东江水、西江水、飞鹅岭、风神庙、太岁城隍、观音楼、琼花祖庙等。县城的地名则有:水东街、西门直街、县前街、东门直街、北门街、北门横街、花园前街、花园后街、花园横街、花园直街、咸鱼街、招魁直街、招魁后街、上塘街、下塘街、学背街等16条街;包公巷、潮西庵巷、叶屋巷、曲尺巷、大水巷、水巷仔、陈屋巷、高屋巷、严屋巷、龙井巷、屎巷仔、前营巷、万德巷、留源巷、井水巷、江屋巷、茂隆巷、马屋巷、苏屋巷、兴隆巷、何屋巷、永雅巷、沐范湖巷、晒布场1~6巷。至清末,府县两城有大小街巷地名90多个。
民国时期,拆城墙后筑环城西路、环城东路,水门大街、南门大街。1933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分别把大东路、万石坊、横廊下和打石街、四牌楼改名为中山东路、中山南路、中山西路、中山北路。至民国末,惠州城区街巷增至154条,比清代增加了60多条,有的沿用旧名,有的更改了名字,沿用旧名的如:金带街、文兴街、塘尾街、后所街、忠信街、白珩巷、都市巷、水东街、上塘街、下塘街、学背街等;更改了名字的如:张宅巷改叮咚巷、姚纱巷改淘沙巷,六角亭改六角巷、高营坊改高营房、右所巷改由所巷等。
惠州解放后,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的扩大,街巷地名也不断增加。如填平上、下鹅湖筑国庆路、五四路。平梌山西麓斜坡石阶,筑五一路。挖湖泥垒筑南湖路,修南坛路等。“文革”期间,因“破四旧,立四新”,街巷地名、居民委员会名字以及一些商店名字一度改名。如水东街改名卫东路,上塘街改新风街,下塘街改新建街,水门路改先锋路,北门大街改解放大街,金带街改立新街,后所街改朝阳街;惠新东居委会改向东居委会,和平直居委会改反修居委会,花园围居委会改向阳居委会,金带街居委会改立新居委会,水东东居委会改卫东居委会,下塘街居委会改新风居委会,都市巷居委会改前进居委会,尔雅巷居委会改东风居委会,更楼下居委会改红旗居委会等。
1980年7月,惠州市(今惠城区)进行了地名普查,对惠州市区的街、巷等地名进行了详细的调查。1982年2月1日,惠州市人民政府对本市部分路、街、巷重新命名、更名或恢复历史名称,“文革”期间改名的街、巷、居委会都恢复原名;还对下角办事处辖区的路、街、巷正式命名:下角东路、下角中路、下角西路、青年路、江边路、大中堂路、小中堂一路、二路、新村路、埔前街、共建街、祝屋巷、埔前街一巷等。
1986年8月,惠州市人民政府又正式命(更)名市区一批路、街、巷,有城背路、东门南路、西堤路、南门横街、麦地路、鹅岭东路、鹅岭西路等57条街道(巷)。至1987年,惠州市区有72条路、42条街、159条巷、45个居民住宅区。
1995年1月~11月,惠州市国土局惠城区分局在城区开展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工作,共调查各类地名1789个,其中行政区域名称106个,居民地名称861个,专业部门使用名称292个,名胜古迹和纪念地名称40个,人工建筑物名称72个,自然地理实体名称418个。
二、惠城地名命名因由
地名的命名都有一定因由,有以地理位置命名的,有以事物命名的,有以姓氏命名的……下面举例说明。
1、以城门或城基命名的街巷地名
府城(今桥西)有7个城门,县城(今桥东)有4个城门、2个便门,民国时拆城墙筑路,出现以城门或城基命名的路、街、巷名,如:桥西的环城西路(一路、二路)、环城东路、南门路、水门路、水门直街、北门直街、北门大街、小东门、大东城基、小西直街、南门横街、水门路一、二、四巷、北门直街1~7巷;桥东的东门街(今惠新东街)、西门口(今惠新西街西端街口)、北门口(今和平直街附近)、水门仔(今永平路西段)、便门仔(市医院前)等。
2、以地理位置命名的地名
桥西:东新桥的西面;桥东:东新桥之东,分别以此命名两个办事处。江南:东江的南岸;江北:东江之北岸,又以此命名两个办事处。河南岸镇,在西枝江的南岸。小金口镇,当地人称山谷为洞,地处小金洞最南端唯一出入口处。公园路,在中山公园旁。南湖路,1963年,市民义务劳动,挖湖泥垒筑而成,在南湖中心贯穿而过。鹅岭东路、鹅岭南路、鹅岭西路、鹅岭北路,分别在飞鹅岭下东、南、西、北面。水东街,在东江、西枝江交汇处之东。桃子园,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知名人士张靖山在此建有庭院“桃子园”……
3、以姓氏命名的街巷、村庄
在市区曾有过许多以姓氏命名的街巷,因由是该街巷住过一大户大家,或官吏、或商贾、或名人,多以“×屋巷”为名。如:张宅巷(今叮咚巷),原在巷的最高处有一户较有名望的姓张人家。龚屋门楼,民国时国民党的一个官姓龚,住在此巷,在巷口建一门楼,故称。黄屋巷,(今中山东一巷),曾住一黄姓大户人家。桥西曾以姓氏命名的巷有22条,桥东有14条,下角(今江南办事处)4条。含姚、马、石、张、黄、何、高、彭、陈、丘、朱、叶、苏、董、严、江、肖、饶、祝、黎、王、吴等20多个姓氏。
五个镇也有许多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多是同姓聚居地或某姓氏人数占大多数,故以“×屋(村)”为名。如小金口镇的骆屋,男姓家长均姓骆。河南岸镇苏屋,村人多姓苏。惠州市林场马屋,马姓占多数。除了以“×屋”为名,还有其它命名形式,如小金口镇的上黄(村)、下黄(村),黄姓村民明朝后期从望江迁此,分别定居于下刘村的东侧上方和下方,故得名。刘洞(村),当地人叫山谷为“洞”,村后的九龙岗与村前约1公里的低丘山地形成一条山谷,刘姓入迁此定居,故称刘洞。张坎(村),村侧柏岗山坡有一土坎,张姓迁此聚居,称张坎。河南岸镇有苏屋墩(村)。东平管理区水北朱(村),祖籍从水北(今江北)迁来,多姓朱,把姓氏和祖籍结合起来作村名。五个镇以姓氏命名的村庄,不完全统计(含几个办事处辖的管理区的村庄)约有68个。大部分沿用至今。
4、以江溪湖塘命名的街巷地名
惠州市区过去大小湖塘星罗棋布,东江、西枝江又在这里交汇,惠州历史上有过以江溪湖塘命名的地名。近年虽然湖塘绝大部分已填平,或筑路,或建住宅区,但很多街巷地名仍以江溪湖塘命名。如:循州,惠州最早的名字,就是以东江古名循江命名。前面所述的江北、江南、河南岸既是以地理位置命名,又是以江河命名。上塘街、下塘街,分别在上板塘、下板塘畔。铁炉湖(街),就在原铁炉湖边。沐范湖(街)就在原沐范湖边。城背路,填城背塘筑成。龙船街,填龙船塘建成。秀水湖(街)原是一个湖,称秀水湖,惠州解放时已淤积成臭水湖,1950年,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填平,后建第一市场,市场周围街道称秀水湖。桃花溪(街),原平湖丰渚北侧一条小溪称桃花溪,从拱北桥(五眼桥)注入东江,现溪已填平,以涵管通水,原溪边街道以桃花溪命名。城区(含五镇)以江溪湖塘命名的街道(巷),不完全统计,有91条。
5、以神话故事命名的地名
神话故事命名,反映了惠州人民想象力丰富,虽属荒诞,却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如:鹅城,惠城的别称,源于神话故事仙人乘木鹅至此,羡慕惠州山水秀丽,降落湖中,木鹅化作飞鹅岭,惠州以飞鹅岭为象征,故称鹅城。七女湖,今汝湖镇。七位仙女下凡游玩,在汝湖地域,流连忘返,天帝派天将捉拿,七仙女化作七个湖,人称七女湖,后改名汝湖。古仙(村),在汝湖镇。从前,张牛夫妇在古仙旧地定居,勤劳耕织,对人善良宽容,一丑陋青年名“人山”上门表示愿入赘为婿,张牛夫妇忍气接纳,岂知洞房夜人山竟是英俊青年,同样勤劳善良,张牛夫妇去世后,子孙建祠堂以示纪念,人山写对联“古风百忍”、“仙境千秋”后,飞升而去,人们才知道他原来是仙人,“人山”仙字也。以他对联上下联的各一字“古”“仙”两字命名村庄。以神话故事命名的地名不多,知道的仅这3个。
6、地名和民间传说
一些地名与民间传说有密切关系,可能先有地名后有传说,也可能先有传说后有地名。如:金带街、叮咚巷、金鸡井这三条街巷,金带街在桥西中部,像一条腰带拦腰而过;叮咚巷巷窄两边墙壁高立,人走过发出叮叮咚咚的回音;金鸡井巷有一口井水清甜的井。三个地名都有相似的传说,金带街有条金带,叮咚巷有个金鼓、金鸡井有只金鸡,都让帝国主义侵略者偷走了。传说似是无稽之谈,但却有着一定的意义,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疯狂侵略中国,激起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在这特定的历史事件中,人民群众联想三个地名幻想出三件宝物被侵略者偷去,反映了惠州人民的反帝思想。这就是三个传说的实质。又如传说县城有个地方叫白蚁衔泥,说的是一户富有人家,对一位小婢女非常虐待,小婢女常常挨饥受饿,一天,她确实饿得慌,偷了一点冷饭吃,被主人活活打死,扔到塘边荒地。岂知,第二天,小婢女尸体旁边,密密麻麻围着成千上万只白蚁,川流不息,衔着泥团,掩埋小婢女,不久,就堆成一座坟,人们就叫这个地方为“白蚁衔泥”,因为后来这地方未成为街道,随着历史的沧桑,只留下一个传说,一个地名,谁也说不清这个地方在哪里。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旧社会地主阶级的憎恨和反抗,寄托了人们对受迫害者的同情。与地名有关系的传说还有水门仔的传说、麦地的传说、金鸡和白石的传说、小金口红泉沟的传说、祝屋巷的传说等。
7、以事物命名的地名
惠城以事物命名的地名很多。如:大廉巷、小廉巷,这两条巷地处旧提督署对面。据说古代府治的大官员住大廉巷,小官员住小廉巷,大官员门前吊大竹帘,小官员吊小竹帘,“帘”是“廉”的谐音,以示“为政清廉”之意,故称“大竹帘巷”、“小竹帘巷”。民国时沿用此名。解放后,“大竹帘巷”改为“大廉巷”,小廉巷改称中山东路二巷。尔雅巷,据说,旧时此巷住的多是富有人家,房屋富丽堂皇,屋顶是琉璃瓦,厅堂有雕刻壁画,雅致美观,取“温文尔雅”之意,故名。长寿路,路北面原有一座长寿庵,拆庵,路称长寿路。小金口镇老虎岭(村),不是这条村有过老虎,而是这村庄后面的山岭叫老虎岭,村庄就以老虎岭命名。三栋镇有一村庄叫松门前,百多年前,李姓从晒布岭分支到此定居,定居时村口前有一棵苍老的松树,村名就叫松门前。像这样的命名还有连塘布、岭排、圆角、三坳岭、松山下等。农民是非常纯朴的,村庄附近有什么山、有什么树、有什么石就以此为村庄的名字。
8、以行业命名的街巷、地名
行业有时也能成为地名命名的依据,如最近市政府在市区建设商业步行街,以后惠州市区地图上就会有这个地名。其实过去就有过很多条以行业命名的街道。如:咸鱼街(今东新南街),解放前这条街两旁多是咸鱼、食盐、海味店;番薯行(今西门北路,桥东市场前一段街道),从前是郊区农民卖番薯、薯苗的市场;打石街(今中山西路西段),过去聚集着十多二十间打石店,从事石雕和打石碑的生意;打铁街、卖布行(今水门路六角巷口、淘沙巷口附近一段路),顾名思义,可知这街道多是打铁店和布店;晒布场(今新民街),是染布业街,旧时染布作坊把染好的布在河边、塘边铺开晒干,故称晒布场;卖草行(街)(今小西直街,更楼下附近),近郊农民进城卖柴卖草,在小西直街至金鸡井一带摆卖,形成柴草集市,故称;牛皮炉(今水东南路),是市区制革行业街,多家牛皮商在此经营收购牛皮和开设加工牛皮的作坊。
9、以声音命名的一条巷
叮咚巷是城区唯一以声音命名的一条巷,前已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10、以节日命名的街路
惠城有三条以节日命名的街路:国庆路、五四路、五一路。据有关资料,这三条路修筑竣工的日子,分别在10月1日前夕、5月4日、5月1日,故名。
11、移民村的命名
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和白盆珠水库的建设,需要移民,一部分移民在城区小金口镇和河南岸镇落户,他们又是怎样命名新住地的呢?小金口东风(村),村民1972年从龙川县枫树坝水库库区岩镇珍贝大队东风生产队移民到小金口镇,沿用原村名。小金口镇白盆珠(村),村民1984年由惠东县白盆珠水库库区新庵公社白沙塘大队白沙塘生产队迁移来,以水库库区命名村庄。小金口镇新村,村民1958年从河源新丰江水库库区移来,以“新建村庄”之意,取名新村。落户河南岸镇的冰塘村、小塘村、高布、黄布、红光、西洋等自然村移民,都沿用原住地的村名,也许是出于方便子孙后代记住是从哪里迁来的这个愿望吧。
由于地名很多,命名的因由很难归纳,有的简直是古灵精怪,莫明其妙,如三栋的死马坳路,风吹罗带头(地片名),昂壮坪(山),市林场肉计山(山),江南办事处蛇拉鸡(山谷)等。惠城区有1700多个地名,不是短短几千字能写得完,以上作为初步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