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子·惠州事>城市话题> 学校要营造善的氛围,给学生予更......

学校要营造善的氛围,给学生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https://city.xizi.com   2011-01-06 15:49:29   西子湖畔    作者:禾刀   

  善恶乃千古论题,中国古代哲贤就有过人之初性本善与性本恶之争。其实,社会之复杂离奇,世事之变幻无穷,人心之捉摸难定。怎一个善恶两字了得?!

  记得美国的前总统里根曾说过:“我相信人们总是善良的。”然而,每个人都有一定恶的潜意识。人是高等动物,不但有意识且有永难满足的私欲。如果个人欲望没有得到有效抑制,发展到一定程度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时,就有可能做出伤天害理之事。那就是恶。因此,同是一个人,在某段时间或在某个环境为人很友善很温情,但在另段时间或另个环境表现很不近人情甚至凶残,就不足为怪。可以说,这是人性的两重性。

  人的善或恶除了先天性的因素之外,主要是后天环境决定的。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不可能成为永离尘世的的独行者。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子民。比如,政弊风难清,腐败成了气候,公德心必然无存,民心自然冷漠。如果一个人在善的氛围中长大,一般可以形成善的品格。否则将是另一种情形。很难设想,一个从未受过善待的人会善待他人;同样也很难设想,一个经常受各方关爱的人,良知会泯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古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环境对人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身为朝廷命官,却把儿子送到乡下农村亲戚家寄养。因为他知道,官场历来是个勾心斗角见不得人的地方,如果一个人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养尊处优不劳而获,是很容易学坏的。相反,在农村,贴近自然,民风纯朴,让其在艰苦的生存条件下自食其力,不但可以驱除其残忍之性,还可以培养其善良的品德,让人性反朴归真。郑板桥这一思想,经历了历史的沧桑,更显光芒。

  从教60年的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文革”中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受到群众专政,其间目睹了本是天真无邪的女孩子们对“牛鬼蛇神”竟开口就骂,动手就打。尤其使她五内俱焚的,连自已13岁的幼子也被人扎死,15岁女儿被吓傻。作为一个母亲,没有什么能比这更令其悲痛的了。但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令她反思:“我们到底要教什么?”她最后痛苦思索的结果:“最关键的”,“要先教会孩子做人。”“让孩子们知道什么叫善良。”

  过去,我们已尝尽了教育走进误区后给社会直接带来的有目共睹的严重的恶果。现在,如果再一味强调升学率,再一味强调学习科学技术而实际上是进行工具性的教育,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应有的人文关怀;如果再把德育工作简单地视为仅是适应政治的需要,因而过多地受到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如果再把那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话或假话,一次又一次当真地在学生面前重复;如果再在把“尖子”宠坏的同时,对学校的“弱势群体”——“差生”或家况贫寒的学生,继续实行“种族歧视”的话。那么,可以断言,学校不但不是育人的地方,而且将会变成一个建立恶的理念、培养恶的场所。我们得到的也许仅仅是能使某些人心理上获得暂时满足的虚荣,而永久性失掉的将是学生做人的根基——良知。

上一篇:“口哨哥”被给力关注说明了什么?
下一篇:夏季有高温补贴,冬季要有“低温补贴”

论坛聚焦
热门文章
城讯
网友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