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子·惠州事>品味惠州> 回乡偶感

回乡偶感

https://city.xizi.com   2005-12-17 16:02:52   西子湖畔    作者:小新   

    每年的八月十五,除了是一个中秋团圆的大日子外,相信对于大部分惠州地区的客家人来说,也是一个回乡祭祖的日子,我也不例外,趁今天是假期(也是老人家所说的‘好日’),跟家里人一早驱车回老家。
    这次算起来,已经有两年因为没空没有回去了,最近一次应该就是大学刚毕业的第一个八月十五,按照奶奶的要求,回老家‘谢祖’。由于老家是坐落在离公路颇远的一个山脚下的村庄,所以从大路下来后,还要走一段几公里长的小路,欣喜的是,小路已经由祖籍当地某村的一位老板出资铺上了水泥,可惜的是,路只铺到这位老板的老家而已,而这只是整段小路的一半而已,接下来就是一段泥石路,穿过一处茂密的‘芦苇’,就到达老家了。
    按照老家历来的传统,必须从祖师开始拜祭起,然后就是爷爷打上的三代人,最远的是光绪年间的,最近的一个就是父亲的爷爷也就是我的‘公太’。按照客家人的习俗,墓或者‘金陈’、‘金醠’都是要坐落在开阳的地方,所以墓地的草木也特别的茂密。好在大家以前都在农村待过,对镰刀、锄头这些农具的使用自然不在话下,转眼就把这些杂草木给移除了。摆上祭品,点燃香火,鞠上三鞠躬以示对先人的尊敬。虽然现在而言,不少人可能会认为当中的过程存在怎么的迷信,但无论无何,个位感觉这不能用迷信去形容,毕竟中间最重要的,就是它的过程体现了客家人甚至所有中国人几千年以来对先人的一种尊重之情,尊重与迷信,毕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两回事。
    站在山腰远眺,是一片广阔的稻田,那几百年来世代耕种的肥沃地,似乎此刻也能闻到其散发的泥土香,但是这样肥沃的土地,在当今,插上了禾苗,散下了采苗,比起种下了石屎的荒地,在老乡们看来,却是那么的不值钱。相比这块土地带来的诱惑,似乎那种从城里开着小车衣锦还乡的感觉才是真正的诱惑。
    今天回来的人很多,有深圳、广州、香港等地的,同一家族的,城里人与乡下人走在一起,长辈间,大家仍然用回客家话在交谈,但对于晚辈而言,似乎这招并不一定行的通了。某位穿着时髦的母亲,跟同辈的兄弟姐妹交谈用的是客家话,但跟自己的小孩,还是用回‘惯常’的白话,因为客家话对于这些孩子而言,是那么的陌生,就像他们相对于‘家里’乡下的小孩而言,也是那么的陌生。因为他们生活的都市,已不可能让他们说回自己的‘母语’。回到屋里,傍边传来孩子们玩耍的欢乐声,但他们口中哼的儿歌已不在是以前我在村子里听到的‘天王王、地王王……’那种客家儿歌,而是变成了学校里的普通话儿歌,此刻,客家话在这种语言文化间的融合与‘兼并’大潮中的脆弱性似乎已体现无遗,或许古诗人贺知章的那句“乡音无改鬓毛衰”在若干年后用在这群小孩回乡的情形上,已变成了‘乡音已改鬓毛衰’了。
    启程回家的时候,欣闻前面的小路在这几个月内也将铺上水泥了,大家以后回来就更加方便了,不用再忍受那路上的坎坷与颠簸。路是使回乡距离近了,但似乎感觉这条铺上水泥的路却又让年轻的晚辈们离自己的祖辈更远了。



远处的

通往田埂的小路

屹立几百年的老榕

母鸡与小鸡

两只熟睡的小旺财

上一篇:究竟有没有西子文化?而什么是西子的文化?它的宗旨又是什么呢?
下一篇:第一眼惠州

论坛聚焦
热门文章
城讯
网友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