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微信用户的使用习惯,微信银行、微信券商、微信理财……逐渐脱离原有的业务形态。在互联网金融汹涌来袭的大环境下,微信金融或许只是刚刚开始。 张 文(化名)创办的深圳威尔文科技是一家为期货、证券等金融业机构提供手机客户端系统开发和维护服务的小公司。一年前的此时,他正在为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5版手机应用系统的研发成本与应用前景焦灼不堪。
HTML 5是一种令移动互联网上的应用兼容性更强、功能更完善、修改更便捷的技术,可以同时应用于iPhone、安卓等不同的手机系统,从而减少开发成本并提高维护效率。
尽管优势显著,但由于移动互联网中缺少统一的“入口”,当时张文已经耗时半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发出的证券行业第一个HTML 5行情交易系统仍显得前途未卜。
所幸的是,他的忧虑并没有持续太久。就在一个多月之后,2013年3月,微信正式宣布开放服务号的菜单功能,最关键的“入口”问题迎刃而解。令张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公司也伴随着微信的崛起及其功能的放开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微信,开启新的生活方式。”这是微信的广告语,上线不过三年时间,它所期冀的改变却已然成为现实。事实上,除了威尔文这样的软件提供商,银行、证券、基金等众多传统金融业机构也在试图从微信中挖掘更多的新机会。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约56家商业银行、21家银行的信用卡中心、40余家券商、40多家基金公司、近10家保险公司开设了微信服务号(以上统计均不包括分支机构或部门设立的服务号)。
利用微信开放的九大接口,围绕微信用户的使用习惯,微信银行、微信券商、微信理财……逐渐脱离原有的业务形态,开始在产品、营销、服务模式等方面予以创新。在互联网金融汹涌来袭的大环境下,这些改变或许只是刚刚开始。
开启新的金融方式
去年末,微信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6亿。这个平台在聚集了大量的个人用户后,也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加入,银行、券商、基金等不少传统金融业机构均开设了微信服务号。
如果说早期的微信服务号还只是金融机构品牌推广和资讯推送的窗口,那么如今,它俨然已经与金融机构的手机客户端并驾齐驱,升级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营销和服务平台。
2014年1月8日晚间,招商银行的新版微信银行悄然上线,该版本不仅完善了智能客服、交易提醒、网点查询等功能,还基于微信的特点定制了理财日历、无卡取款等服务。
“物理网点时代,哪里客户多,银行就在哪里开网点。这个宗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是一样的,客户到了微信,银行的服务就要提供到这里,并且必须围绕着客户的行为习惯。”谈及开发微信银行的初衷,招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胡滔如是总结。
据她介绍,早期的微信银行只是一个入口,进入后就转接到了手机银行系统。提供的服务比较简单,且大多是手机银行业务的迁移。“但这次,我们结合了微信的特点和用户使用微信的习惯,来做新版的微信银行。”
胡滔以“理财日历”功能为例说明到,以往银行推送提示信息都是在交易完成之后,被动发送。但新增功能可以在用户绑定招行卡后,根据交易数据提前5天提醒用户缴费、还贷、转账、定投等。
在她看来,这个推送提醒通知就是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实用性很强。还可以结合微信语音对话式客服等特点,达到人和企业之间全新的、人性化的交流形式。
与招行一样,国海证券也在很早便意识到了微信的价值。作为一家中型券商,国海证券的业务发展长期受到营业部网点有限的制约,与此同时,在券商经纪业务收入整体下滑的大环境下,国海证券显然需要另觅出路。
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分析显示,截至2013年6月,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由2007年的1638亿元下降到目前的340亿元,经纪业务收入占比由2009年的69.2%下降至38.7%,年均降幅约10个百分点。传统通道业务盈利能力明显下降。
“与证券公司的官方网站和手机客户端相比,微信是一个SNS(社会性网络服务)的社会化网络,传播效率更高、互动性更强。再加上,现在还有二维码的直达,也更方便。”一位国海证券经纪业务部人士认为,目前证券公司对微信平台的挖掘和利用才刚刚开始,未来微信这个渠道或将承载更多的业务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