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塘油榨。袋里头是花生麸
海拔901米的三帽髻,是博罗柏塘镇的最高山峰。柏塘镇鹅头寨村四村村民小组,就成了柏塘镇乃至整个博罗县居住地海拔最高的村民。诶,有人说了,叫门石海拔才最高啊!呵呵,说的一点也不错,四村,顾名思义是四个小村子,叫门石就是其中的一个,而西溪,则是其中的另一个。
山民古朴,伴着青山绿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想吃肉了,拿起猎枪,叫上猎犬,出去半晌的功夫,抬回只把山牛,两只野猪那是不太费劲的事。野牲口的头是尊贵的,那就归放枪的猎手所得,余下的部分,见者有份,大家欢欢喜喜,就跟过节一般,不一会,家家就会飘起了肉香。至于那名声远播的“春分茶”,让人垂涎欲滴的“山坑螺”,鲜甜可口的客家“甜酒”,那更是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兴奋欲狂。
王芸生,一位成长在四村猎户家的瘦瘦削削的中年汉子。79年在部队上,偏偏就没有轮到他到邻国的谅山、高平走一遭,回来后,对生命的理解自然就有了不同。在他看来,山村里的那种“简单”生活,跟城里人的那种“浪漫”,压根就不能相提并论。就仅仅是为了儿女,也得进城、进城、进城!跟一块退伍的老乡兼战友的何炳生谈了谈自己的想法,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一拍即合,就这么定了!可进城去能干什么呢?不干活又谁给你饭吃喔?
“土油榨”
炳生说了:“把我家的木榨抬到城里去!”
何炳生的祖上一直是榨油的。小小年纪,耳闻目濡,对榨油工艺的那“三板斧”,炳生可以说是无师自通了。也说不上是哪一年了,炳生的父亲看到有人锯倒了一棵老荔枝树,于是把它买了下来,请师傅在老荔枝树干上凿了油槽,做成了一条“土油榨”。
然而,在那个年代,生产队的生产效率低下,再加上山区寒冷、日照短,每年所产的番豆(山区人对花生的俗称)很少,春番豆、秋番豆,两茬的榨油日子加起来也就是十天左右,其余时间,“土油榨”就静静地在一边躺着,没人搭理了。
不是要进城吗?炳生说了:“把我家的木榨抬到城里去!”芸生叫上自己的侄子,三条汉子要了部车,嗨哟嗨哟地,就把这“大家伙”弄进城了!
榨油,在农村,历来是一件最辛苦的活。旧时代,一般都是挑上十来二十个村中最壮实的汉子,就穿着一条大裤衩,汗流浃背、气喘如牛地方能应付得过来。好得每年真正榨油的日子并不多,对于这些有力无处使的汉子而言,有几个明显的“好处”,所以他们都十分乐意参与,甚至盼望这样的日子的到来。
“哎哎哎”,你不要说一截不说一截啊,“好处”在哪里?你总得先说完吧!
“呵呵”,好处嘛,大家看看啊:能进油榨的,都是些什么人啊?五大三粗,一个人足可以打死三只老虎不是?那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还不是眼睛瞪得溜圆,只有“仰望”的份啊!能让大姑娘小媳妇“仰望”,你说是不是好处?其次,那时候的人“饿”,一般人能吃得饱的就不多。对于这些壮汉而言,多少东西才能填饱他的“狮吧”啊?所以,相对于一般的人而言,他们就更“饿”,每一位都像《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石光荣一般,最大的愿望就是:“猪肉炖粉条”,可以“使劲地造”、“使劲地造”……。而在榨油的那些日子里,生产队招呼他们的,就是天天“猪肉炖粉条”,还给他们来上足额的“糖泡酒”(蔗渣酒,最便宜的酒),随手在抓上几把番豆下酒,呵呵,直让旁边围观的社员们、小鬼们、妇女们(包括当时生产队的干部)羡慕不已,垂涎欲滴,这种人上人的感觉,算不算得上是好处?所以啊,就犹如在战场上挑选突击队,100多号人当中挑上三五个,虽然死的几率很大,但能被挑上的那种荣誉感,嘿嘿,就还没听说过不愿意的。
王芸生在炒麸
劳动量大是“土油榨”古老工艺的最大特点
“土油榨”最大劳动量的,就数番豆仁的粉碎了。几千年来,番豆仁的粉碎都使用石碓,几条大汉不停地交换着用脚踏,效率本来就不高,而偏偏在榨油的工序中,粉碎工序要进行两次,所以,即便你的体力再厉害,一天忙下来,骨头也就像散了架似的。还有,榨油工序中的挤压,也需要几条壮汉轮流挥舞着木锤,将楔子打进去,把油给挤出来,这个活也是挺累人的。
芸生、炳生当过兵,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了。首先,用粉碎机取代了石碓,这里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其次,除了一开始时仍需要挥舞着木锤打楔子外,挤压工序中的绝大部分,使用“千斤顶”代替,这里又省下了大量的劳动力。还有,榨油工序中有一道是将碎番豆仁做成适合放进油槽的“饼”,老工艺是用脚踩,改革后的工艺是用螺旋杆压平。相对脚踩,既卫生,又比较结实。
有了上述的三项改革,原来要十几二十人的油坊,如今芸生叔侄加上炳生,三条汉子基本可以对付,虽然还是累一点,然而,能挣钱,榨出来的油,群众又喜欢,他们就心满意足了!再说了,这个,对于在山村长大的他们,是轻车熟路,不干这个,又干什么呢?毕竟,造原子弹,让卫星上天,距离他们还是比较远的事。
压制“金属箍饼”
古朴榨油坊香飘榕城 每天两榨仍供不应求
“土油榨”油槽的断面,有点像灯笼。一个圆形,上下各加上一包“香烟盒”。圆形,直径大约25厘米,目的是搁进一块块竖着放的直径相当的碎番豆饼。下边的“香烟盒”是一条木槽,木槽两边高中间低,目的是将挤压出来的油通过最低处的洞,流到外边的容器中。上边的“香烟盒”是开口槽,目的是能让手搁进去清理槽中碎末,另外,搁放碎番豆饼时也好操作。碎番豆饼子的制作分两种,一种是用竹箍当外围,一种是用金属箍当外围。两种箍都是编织而成,否则,就无法承受挤压中的巨大压力。竹箍、金属箍的直径是一样的,侧宽约1厘米。
第一道工序:粉碎番豆仁,将粉碎后的番豆仁蒸熟。碎番豆仁蒸熟后,(蒸熟才有粘结力),把它搁进竹箍中,压成厚度大约为3厘米的竹箍饼,一个一个竖起来,放进“土油榨”的油槽中,(如图)饼与饼之间加一块纸状物,以避免挤压后的饼子相互粘连。
在“土油榨”的“方井”中,竖着搁进三路厚薄不一的木块,准备挤压前面放置的跟饼子一般大小的木饼。配合三路木块的是三根木楔,“土油榨”很科学,一路木块打进楔子后,其余的两路木块则肯定是松动的,这时可以用较厚的木块替换较薄的木块。就这样交换着打进楔子,换木块,木头饼子也渐渐挤进圆槽。空间腾出来之后,在“方井”中搁进“千斤顶”,转动“千斤顶”,用“千斤顶”的力量,把3厘米厚的饼子,逐渐压缩为1厘米左右厚薄的饼子,油也就随着挤压,汨汨地流了出来。这道工序,可以挤出占总出油量60%的油量。
第二道工序:由于饼子已经跟竹箍的厚度相等,无法在挤压了。因此,把“千斤顶”松开取出,把圆木饼、竹箍饼都取出。掰碎竹箍饼,取走竹箍,再次粉碎被掰开的,已挤压成块状的碎番豆饼。粉碎后的碎番豆饼,在大锅中炒香(不炒的话,一是没有粘性,不好再做饼,二是不炒的话,榨出来的油不香)。把它搁进金属箍(即将来临的挤压的力度比第一道工序大,所以使用金属箍)中,做成3厘米厚的金属箍饼。一个一个竖起来,放进“土油榨”的油槽中,(如图)饼与饼之间加一块纸状物,以避免挤压后的饼子相互粘连。
再挤压(方法跟第一道工序同)。这一回合,可以挤出占总出油量35%的油量。
第三道工序:尽管第二道工序的力量不小,然已经没办法将金属箍饼从3厘米厚,压成1厘米了。把大约2厘米厚的金属箍饼子取出,整理一下(刮去挤压中形成的突出部分),重新放进木槽中,再次挤压,把剩下的最后部分挤压出来,大约占总出油量的5%--8%。
何炳生挥舞着木棰打楔子
香油价钱的确定与劳作的价值
由于这样榨出来的油,一是挤压的力度有限(与机械榨油相比),出油率较低,一般在四成左右。每一榨投入125千克的番豆,可得香油50千克。但是,不该榨出来的“东西”没有榨出来,就意味着这样的油应该比“敲骨吸髓”榨出来的油质量会强些,价值也相对高一些。再说了,由于“土油榨”是木质的,没有机械油榨中的“氧化铁”那种特有的“腥”味,还经历过炒香的工序,因而也就格外地香。倘若过年过节家中吃“白斩鸡”,用这样的香油,拌上一点砂姜或者葱头末,那个香嫩油滑啊,就莫提有多美了!
如今吹牛说“纯正花生油”的不少,一般而言,具备了花生的原汁原味,具有色泽淡黄、晶莹剔透、香味浓郁、口感纯正之特点,入锅不起沫、不冒烟,就应该不会假。但是,如果要真正鉴别纯正花生油呐,还有一个“杀手锏”:
把3杯花生油都放到冰箱里,将冰箱的冷藏室调到5摄氏度左右。在里面放置20分钟,现在它们都分别出现了不同的状态,为什么要把冰箱的温度调到5摄氏度呢,是因为纯正的花生油的熔点就是5摄氏度,在五度的情况下,二十多分钟以后呢,纯正的花生油里边有一些絮状物。那这杯完全液态的呢,就说明里面搀了很多的这个大豆油,因为大豆油的熔点是零下18度,所以在5度的情况下它不会有任何的变化,是液态的。如果搀了不少的棕榈油,由于棕榈油的熔点是二十摄氏度。在5度的状态下,它就完全凝结了。拿这个小棍来搅一下,基本上都是搅不动的,再倒一下,已经倒不出来了。
再说了,如今每斤花生批发价不会低于2.7元,按四成的出油率计算,低于6.5元一斤的花生油,可以说百分之一千是假货。
芸生和炳生的油,可以经得起任何检验。他的定价是7.5元一斤,即15元/公斤。不二价。如果排除税、房租的因素,山民们帮人家榨油,一般都是只赚渣滓(花生麸)的。换一句话说,你挑500斤花生来,你就可以在旁边等着,呆会挑回200斤油去。别的你就不用管了,加工费就用那些已经榨干了油的花生麸相抵。
目前,芸生和炳生每天就榨“两榨”。即500斤花生,出油200斤强。油价与花生价基本相抵。那近300斤的花生麸,就是劳作的收获了。花生麸用途很广,作饲料,是最好的饲料;做肥料,那更是湿水棉花-----没得弹!如果你喜欢种花种草,拿一点花生麸先沤上一些日子,让它发酵之后再施到花上,比什么化肥都强。因此,他们的花生麸可以卖到1.2元左右一斤,一天的劳动价值就大概在350元上下。除去税收、铺租,300元左右还是有的。可喜的是,他们已经拥有很多的铁杆客户,经常供不应求,无论是油还是花生麸。
浸满了油的“土油榨”
后记:30多年前,笔者作为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的队员,曾经到芸生的家乡呆过一段时间。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当地的山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那种发自内心的纯朴,不经矫揉造作的直率,一直感动着我。为此,在我的努力下,《惠州日报》、《惠州电视台》都报道了“土油榨”的事迹。适逢西子湖畔《家乡风情》斑竹东江散步先生,上传了一张“土油榨”的照片,想探寻它身后的“秘密”。因此,特撰写本文,希望能让喜欢香油与“土油榨”的网友们,也共享一下古老工艺的神奇。土油坊地址:博罗县罗阳镇人民路社保局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