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入规划编制经费4000多万
2001年底,我市顺利摘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4块“金牌”。随着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正式动工和市区的扩展,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将惠州建设成为“历史名城、山水丽城、数码e城、石化新城”的发展目标,并决定对原有的《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重塑城市形象。
据了解,“十五”期间,我市共投入规划编制经费4000多万元,编制了60多项规划,将市区综合交通、园林绿化、惠城区排水、燃气等一系列重要、急需的市区专项规划安排与市区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
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后,惠州市区面积由419平方公里扩大到2672.3平方公里,并由沿江城市变为滨海城市,城市格局由“一城一区”变为“一城两区多轴”,过去的“三张图”(惠城区中心城区、惠阳区中心城区和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为“一张图”。根据实际情况,我市大胆创新了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形成了“4+1”(即邀请国内4家甲级规划设计单位分别做4个概念规划方案,在此基础上加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出的设想)的研究成果,并于2004年初邀请了国内知名的城市规划、交通、经济、社会学、生态学等方面的专家对“4+1”的规划成果进行咨询和论证。“4+1”的前期研究模式,将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得到广东省建设厅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5年投资18亿建设道路168条
道路是一个城市的门面。近年来,人们深切感受到了惠州道路的“大变脸”。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市共投资约18亿元新建、改造、整治道路168条,新增市区道路面积319万平方米,约占目前市区道路总面积640多万平方米的50%。新建、扩建、改造桥梁11座,新架设路灯线路143条,新装路灯数量比创“4块金牌”之前翻了两番多,达到1万多座4万多盏。2003年以来安装的路灯总量是之前25年路灯安装总量的总和。
同时,道路建设标准也提高了,无论是城市主次干道还是内街小巷,100%达到了硬底化标准,基本上消灭了泥土路、半边路和断头路,主次干道有90%以上铺上了改性沥青,并完善了道路交通标志(标识)、信号灯和“电子眼”等配套设施;实施市区畅通工程,构建了市区“半小时生活圈”。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近12平方米
近年来,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市政建设加快推进,不断向人们展示了惠州城市建设的生机活力,不断向世人展现了惠州人民建设家园的热情和干劲,也用事实证明了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惠州大道已成为惠州市区绿树成荫、灯光亮丽、景观优美、交通顺畅的城市建设精品和城市主干道样板路;2003年的“穿衣戴帽”工程使环城西路、LG大道、德赛大道、麦科特大道等路旁建筑物外观色调和谐、整洁亮丽,充满了现代气息;2005年,下角东江大桥的建设、东新桥、青年河桥的拆建以及水门桥、鹅岭立交桥等安全检测工程,还有塘尾街改造及汝湖一路、新沥路等22条道路的建设,处处显现了人文关怀;东江沙公园、西湖南门公园、市民乐园、惠州体育馆、东平中心绿地、河南岸公园等公园、广场的建设,不仅为市民的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更为市民的生活环境增添了园林风光。
据统计,2002年以来,我市投入约2.2亿元实施园林风景建设项目92项,景点维修27项。从2002年至2005年底,市区新增公共绿地171.76万平方米,新增道路绿化44.6公里,改造道路绿化21.38公里,改造公共绿地20.58万平方米。2003年,我市东江沙公园、东平中心绿地、惠州大道等被评为广东省风景园林优良样板工程。目前,我市城区绿地率达41.77%,绿化覆盖率达45.7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92平方米。惠州城区已是“抬头有树,低头有草;运动有园(公园),休闲有地(绿地)”,人们生活在花园中。
市区垃圾清运填埋率达100%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制度保障。
2002年,我市启动了“西湖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至2005年底累计投资5397万元,完成了丰湖和南湖的清淤和绿化美化工程,整治总面积44.8万平方米,湖底平均挖深55厘米,总清淤量达22万立方米。
2005年,为配合东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惠城区排水截污整治工程全面展开,对市区桥东、下角、麦地、桥西、江北等各片区排水排污系统进行整治改造,实现沿东江、西枝江、青年河、横江沥等河沥污水口全面截污目标,保护惠州水资源环境,防止内涝灾害发生。还有两江四岸整治工程、兴建梅湖水质净化中心、实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经测试,惠州总体水环境质量良好,东江干流(惠州段)已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类水质标准,近海海域水质也满足国家海水水质标准第一类和第二类要求。
同时,一批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也建起来了。市区日产600吨垃圾全部实行袋装收集,由环卫专用车辆运往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日产日清,清运、填埋率达100%。设计日处理能力达6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市政府还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按每万吨处理能力100万元的标准进行奖励。 本报记者黄若冰 通讯员孙维柯 陈昌裕 叶韶阳 陈 锐
群众感言
引以为豪的不再只有西湖
我从小在惠州长大,惠州近几年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以前我们引以为豪的是西湖,现在我们还有滨江公园、市民乐园等公园、广场,同时西湖也变得越来越漂亮了。现在无论走在大街小巷,还是住宅小区,处处都可以看到绿树红花。我相信惠州这个城市会变得更美。 (企业员工 沈先生)
维护城市美丽人人有责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的公共设施遭到破坏的现象:公汽站牌只剩下支架、垃圾桶不见了底、下水道盖丢失……这些损坏惠州形象的现象实在不应该发生。一个城市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和管理,还要依靠市民的自觉爱护。 (公务员 叶小姐)
更加热爱这座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
我感受最深的是,惠州越来越漂亮。通过争创“四块金牌”、实施“穿衣戴帽”等工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街道变宽了,城市变美了,公共设施更加健全,生活环境更加舒适,我也更加热爱这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 (市汽车运输总公司员工 黄先生)
专家点评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十五”期间,惠州市城市规划建设飞速发展给我印象非常深刻。随着市区行政区划调整、投资43亿美元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落户和国际、国内产业调整,惠州强劲的经济发展态势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这一时期也是惠州城市建设的重要时期和转折点。
难能可贵的是,惠州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惠州的成绩,也是惠州将来发展应继续遵循的方向。惠州有显著的资源优势,拥有江、河、湖、海、山、泉,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中减少对环境、对人的冲击?对此,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发展循环经济,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来抓,对废弃物作无害化处理,使资源得到良好的循环利用。同时,也要加强对生态性消费理念的宣传,让每个市民参与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 (市规划建设局顾问总规划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市政府专家库专家 刘家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