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年迈的他们,离开家乡,来到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几乎没有朋友,整天被困在水泥钢铁筑起的“笼子”。敲开一扇门。门里,住着他们的儿子儿媳或女儿女婿,还有他们的孙子(女)与外孙(女)。从此,含饴弄孙成了他们的新工作。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他们的内心有着不少因漂泊异乡而产生的孤独和烦恼……这些为照顾第三代而远离家乡、来到陌生大城市的父母,被称为“老漂族”。
他们或洗衣做饭,或含饴弄孙,纵忙碌却终难敌孤独……当下中国,“老漂族”群体正日益壮大。为子女,耗尽人生最后几滴心血的同时,他们也面临着精神孤寂、就医困难等诸多难题。
老漂族没有朋友、想家、孤独是普遍生活状态。微型网络快调结果显示,74%的网友,身边有“老漂族”;而“没有朋友”、“精神上缺乏慰藉”和“想家”,被认为是漂妈、漂爸们最大的烦恼。
最难过:没有朋友
对于步入中老年的“老漂族”来说,离开家乡的最大损失,就是与原来的社会相脱离,感觉自己像是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李阿姨有四个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各地安家,弄得她像候鸟一样,前两年在北京,这两年在上海,而接下来的两三年,已经早早地被在成都定居的小女儿“预订”了。正是在这样的被动漂泊中,她和家乡的亲朋好友疏离了许多,有时好不容易通次电话,聊着聊着会发觉居然没话说了。
最牵挂:老夫妻分两地
“老漂族”里还有相当多不是夫妻俩结伴同行的,分居两地的现状,会让身在上海的“老漂族”备感牵挂。
从甘肃来的唐阿姨,一年前是和老伴同车来到上海的。但老伴对上海的饮食和天气都不习惯,没到半年就打道回府。大半辈子从没分开过的恩爱夫妻,只好分居两地。“从那天起,我的心就碎成了两半,两头都放不下。”唐阿姨难掩牵挂。
最现实:没医保看病难
由于在本地没医保,这些“老漂族”最怕上医院,更怕住院,因为异地报销耗时耗力,实在“伤不起”。
马阿姨为照顾孙子,在上海已经待了四五年。从去年年底起,她感觉心脏很不舒服,儿子陪她看医生,医生说她心脏的确有问题,但需要做全身检查,但马阿姨坚决不同意。因为自己的医疗保险不在上海,如果在上海看病,基本要自掏腰包。
最纠结:想放手又不忍心
有着种种的不适和牵挂,大多数“老漂族”都表示,很想家,希望能够早一点卸下担子。可是,现实让这个担子不是说丢就能丢的。有的老人甚至下了狠心要撒手不管,但事到临头,还是回头帮孩子,回家的期限又变得遥遥无期。“社会竞争太激烈,孩子现在都是三十出头,正是事业打拼的关键时刻。如果我走了,谁帮他们带孩子、照顾家?找别人,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按照原来的约定,李阿姨再过几个月就要离开上海的二女儿了。但二女儿工作表现不错,公司最近打算派她到国外进修一年。听到这个好消息,李阿姨却急得睡不着觉了:“如果我走了,女儿在国外,那小宝宝怎么办啊?女婿一个大男人,要上班,忙不过来的啊。”
■专家观点
这是当下快节奏中国的一个阶段性现象。
“‘老漂族’出现,是因为中国人强烈的家庭观念。父母觉得有义务尽全力支持他们,因此有许多老人离开家乡,来到上海等大城市。”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文军这样认为,这也是当下快节奏中国的一个阶段性现象。心理专家林紫谈到,在处理三代人的家庭问题咨询时,她也发现“老漂族”因为感觉为了子女的家庭付出很多,老人会对子女的某一句话非常敏感,“容易受伤”。“孤独感,来源于缺乏归属感。”
两位学者都认为,作为“老漂族”,自己不妨尝试着主动融入社区,多关心一下周边的活动;尝试与小区里的其他老人多接触;此外,寻找寄托是非常有必要的,既可以重拾过去的兴趣爱好,也可以培养打太极拳、跳舞等新爱好,在这个过程中或许就能够找到很投缘的新朋友。如果两位老人因为带孩子而两地分居,一定要经常打电话关心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