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到年底了,但股市依然迷雾重重。2011年怎样打好财富保卫战?股市会上天堂还是会下地狱?
上投摩根基金公司总经理助理、北京分公司总经理俞楠,上周六做客北青财富课堂,为指点投资者2011年如何绕过“雷区”,做好投资战备。
第一课 盘点2010年结构牛市
俞楠指出,今年市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看法,呈现“过热——二次探底——软着陆”三种变化。表现在一季度经济过热,政策紧缩担忧;二季度欧债危机,两次探底疑虑;三季度信心全面回复;四季度关注资产泡沫和价格压力。
从经济数据来看,前三季度GDP为26.866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同比加快2.5个百分点。9月份,PMI有所回升,达到53.8%,高于上月2.1个百分比。
自2009年3月以来,该指数已连续19个月位于临界点—— 50%以上的扩张区域,这表明中国制造业经济总体仍呈现增长态势。
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增速同比加快7.6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2228亿元,同比增长24.0%。
“这些表现在A股市场上,就是层次分明的‘结构牛市’”。俞楠表示,2010年A股市场表现并不理想,仅有新兴产业、周期类板块获得超额收益。
第二课 展望2011年并不悲观
政策面:货币政策趋紧,持续加息空间不大
“明年CPI将呈前高后低走势。因为当前通货膨胀的压力,并不来自需求的真实扩张,而是过量货币推动的结果,当价格压力转为现实时,货币政策转向是必然。”俞楠说。
俞楠说,明年货币政策将趋紧,在货币控制方面,信贷控制和利率调整将成主要工具;随着物价回落和汇率缓升,持续加息空间不大。
资金面:热钱将导致股市水位上涨
俞楠指出,热钱既有进入的可能,又有博取利率汇差的动力;我国政策上既想防通胀又想稳定汇率,自然而然成为全球低利率流动性的蜂拥之地。
值得关注的是,股市是众多热钱的目的地和收获地,最终会实现股市水位上涨;国家不会通过股市来挖坑埋葬热钱,进而把投资者淹没了;杀敌一百自损一千,不符合“和谐社会”、“民生原则”的政策精神。
市场面:延续今年行情特征和主线
俞楠认为,明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关键之年。内外因素决定了今年行情特征和主线在明年将得到延续。一方面是产业转型大背景下的行业公司增长带来的;另一方面是全球性的流动性助推通胀的资源性价格扬升的机会。
第三课 明年行情三大驱动因素
俞楠称,明年行情有三大驱动因素。一、来自于结构转型中新兴产业的行业性机会,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会发展较快。
二、来自于受益于收入增长、消费升级和政策刺激的大消费行业。如生物医药、商业零售、旅游酒店、食品饮料、文化传媒、品牌服装等的持续增长性稳定。
三、社会资产重新分配及货币资产化背景下的低估值行业修复。资产资源特征明显的金融、地产、资源、机械、建材等将具有阶段性行情机会。
但俞楠也指出,2011年行情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尽管通胀水平屡创新高,货币收紧政策也在循序渐进,但信贷规模、财政政策会有多大力度的调整还难断言。
俞楠认为,由于货币总量增速仍然较快,实体经济中的流动性水平仍然充裕,政策收紧的冲击更多体现在心理层面。
第四课 看好大消费行业
对于明年的投资思路,俞楠比较看好新兴产业以及医药、食品饮料等大消费行业,而节能减排技术将为新兴产业打开盈利空间。
2010年18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已经下发至地方政府;其中对炼铁、炼钢、水泥、电解铝、玻璃、造纸等6大行业下达的淘汰指标,与5月初要求相比大幅提高。
医药、食品饮料等大消费行业,主要受益于收入分配和消费升级维持高景气度,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行业受益政策盈利向上。
俞楠表示,医药行业将受益于机制改革红利、产业转移和老龄化利好长期趋势。2009年至2011年,“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即平均每年新增投入2840 亿;
“十二五”规划还确定了生物医药发展重点,包括基因药物、蛋白药物、单抗克隆药物、治疗性疫苗、小分子化学药物等。同时,国家将拿出100多亿元来支持重大新药创制。
第五课 蓝筹股估值优势明显
俞楠指出,蓝筹股估值优势不容忽视。A股市场整体PE估值已接近2007年以来历史最低水平。以上证50[2029.58 1.07%]为代表的大盘蓝筹股,不仅接近2007年来的历史最低水平,在不同市值板块中也估值最低。
大盘蓝筹股是投资的相对稳健品种,把全部A股按总市值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占总市值23%的大盘蓝筹股的平均股息收益率达到3.58%,远高于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
“投资大盘蓝筹基金,不仅可以在牛市分享其业绩成长所带来的股价上涨利得,还能在震荡市时获取较高股息收益。只有成长性确定的蓝筹公司才能给股东稳定的分红回报。”
俞楠还提出三个需要“警惕”的因素。首先,中小盘股减持潮。未来中小板及创业板上市公司,还将继续上演减持潮,这些公司原股东中有大量创投机构或自然人股东,集中持股获利巨大,卖出意愿高于“小非”。
其次,中小盘股“打新”神话。“新股不败”神话早已破灭,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将使一、二级市场价格进一步接轨。
最后,警惕重组炒作。重组股已不再是超额收益的代名词,注入资产能否带来“质变”是关键。重组股并非“乌鸡变凤凰”的摇篮,历史上重组换汤不换药的事例并不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