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广东惠州东南面一片水清沙白的美丽海湾,1994年因建成我国大陆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商用核电站而名闻天下。
2006年,又是大亚湾,在这里,年产值达17亿美元,国内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中海壳牌石化南海石化项目建成投产,再次让大亚湾成为全球石化产业界瞩目的焦点。
今天的大亚湾,已成为惠州人的骄傲,惠州的“掌上明珠”。
面朝大海,背靠青山,占地4.2平方公里的大亚湾壳牌项目,迅速带动了惠州1.12万平方公里的发展,并让惠州经济开始驶入快车道。200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803.9亿元,2006年,这一数字达到933亿元。
“4.2平方公里的土地,我们守了十几年。”惠州市发改局副局长罗志荣忆往昔,感慨良多。上世纪90年代,惠州的发展脱离了珠三角地区,步履维艰。为了打造经济强市,惠州将石化规划为未来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壳牌项目成为惠州经济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一役。当时,专门为壳牌预留的土地,不乏项目问津,惠州却一直守着不放。和同样拥有港口的其他竞争城市相比,罗志荣认为惠州并无太多优势,正是这份惠州人守得住的执著和坚韧最终赢得壳牌项目,让惠州“守得云开见月明”。
2000年,国内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中海壳牌石化南海石化项目落户大亚湾,6年后建成投产。中海壳牌落户后,惠州天然气(LNG)发电厂、华德油库项目、每年1200万吨炼油项目、日本三菱丽阳MMA项目等一批大项目联袂而至;法国阿托菲纳、日本普利斯通、瑞士科莱恩等世界著名企业也把目光投向了惠州大亚湾这块热土。而按照专家分析,石化产品又将以1:4的比例拉动中下游产业。目前,惠州的石化行业企业总数已达600多家。2006年,惠州石化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1亿元,比2005年增长4.5倍。
吞吐能力1600万吨的港口曾经是吸引壳牌落户大亚湾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也因为大石化的发展,惠州港有了大港口、大物流的目标。香港和黄已经进入惠州港,一期工程开始建设,到2010年,港口吞吐量将达到7000万吨。通过惠大铁路与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相连接,惠州港的腹地向内地延伸。
有了大亚湾的石化产业,有了港口优势,“打造现代化数码石化名城”便显得底气十足。经历过一场经济低谷的惠州政府敞开心门,寻求良策。2004年2月,惠州举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国内知名专家齐聚惠州,共商发展大计,为惠州建设现代化数码名城的战略方向出谋划策。同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视察惠州后也明确指示:“惠州要建成珠江三角洲东岸的经济强市,广东省的数码石化名城”。
云集了600多家石化企业的“石化名城”,会不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惠州市经贸局副局长刘光滨让记者到大亚湾去寻找答案。“为了树上正在孵化的小鸟而等待数日,为了保留海中美丽的珊瑚而花费数百万”,壳牌项目的施工过程给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宣传办副主任蓝运达留下了深刻印象。壳牌有自己的污水处理厂,各项排放指标大大低于国家标准。大亚湾集中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处,为新建项目提供服务。
在日后的招商选资和建设新项目过程中,惠州“言必称壳牌”。2006年,惠州关闭了180多家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目前,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6.2%,惠州还将投入4亿元,实施绿色生态惠州建设工程。连续3年,惠州空气质量在全省排名第二。就这样,惠州摒弃了“先发展,后治理”的做法,通过申报“全国文明城市”鞭策自己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商。2007年4月,惠州招商引资推介会引进可签约项目164宗,投资总额1062亿,其中第三产业项目投资额702亿元,占投资总额的七成。
如果说,惠州人过去曾羡慕毗邻的深圳和东莞的繁荣,今天的惠州已在珠三角中挺起了胸膛,一跃成为广东省地级以上市的第七强,惠州赶超的步伐充满力量。
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Http://www.zs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