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近来很忙。中学课本里收录的《杜甫像》,被各种涂鸦后,上传网络,引发热议。“打完机枪卖西瓜,开了摩托骑白马,跳完舞后打篮球……”网友感叹这组图片不仅让杜甫“潮”了,“酷”了,还显得更“忙”了。杜甫原本十分严肃的形象,在调皮孩子天马行空般的创意下,又“活”了。
这些天看着这些不时更新得微博,除了感叹下孩子们有才之后,然后一笑了之,别无其他想法。然而当看到“我们决不允许诋毁杜甫形象。如果有人恶搞杜甫,恶意丑化杜甫形象,说明他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这般“深沉”言论出现时,笔者还是忍不住要出来说几句了。
谁也不会想到已经仙去千余年的大诗人杜甫会成为当今的网络红人。“杜甫很忙”的系列图片,有的人认为这是对杜甫的不尊重,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而有的人则表示无伤大雅,只是娱乐一下,没必要上纲上线。
在网上找来相关的涂鸦照片再细细看了几遍:杜甫横端狙击步枪,他刚刚完成射击任务,表情“酷呆”了;一图杜甫被装扮成时髦青年,嘴叼香烟,胯下一匹Q版踏板小摩托……涂鸦形式之多样,想象力之丰富,令人忍俊不禁,可以想见涂鸦者之充满热情、神情专注、饶有兴味。
看到这里,感觉“诋毁”和“丑化”“侮辱”的说法实在有些“过头”,这些涂鸦最多是青春逆反期孩子们的调皮和幽默。扪心自问,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有哪个没有在课本上涂鸦过?又有哪个课本里的正经人物和“大反派”没有被“恶搞”过呢?试问这些调皮恶搞真的是在侮辱和不尊重“民族的精神”、扭曲“是非黑白”吗?
反倒是大人们,是否该反思:孩子们到底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涂鸦”?涂鸦背后究竟隐藏着他们怎样的情绪和心理诉求?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哪些片面和谬误之处?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方式正面满足孩子们的精神和心理需要,让他们被压抑的“才能”得以升华?
回忆起自己读书时代时课本中刻画的杜甫形象,“忧国忧民”、“慷慨悲壮”、“现实主义”是留个我们最深的印象,诗人浪漫的书卷气被遮掩,“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性情被忽视,有作者说得好“‘忧国忧民’当然是杜甫突出的特点,但是只对这些特点的反复强调造成了杜甫形象的标签化,让还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观察历史人物的视角变得单一乏味,伤害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甚至刺激了他们的逆反心理。”
孩子们对杜甫的涂鸦,还真不是针对杜甫本人,孩子们嬉笑怒骂,是不是该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当然笔者的言论只仅限于孩子们,如果有幕后团队策划炒作那就另当别论。不要再将那些“大道理”“大精神”“大原则”套住孩子了,当今多元化的世界,有些新思维有何不行?
今年正值杜甫诞辰1300周年,果能如此,杜公有灵,看到孩子们的涂鸦,会不会也如忍俊不禁的网友般“开怀畅笑”一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