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子·惠州事>城市话题> 惠州文化现实絮语

惠州文化现实絮语

https://city.xizi.com   2011-02-18 13:53:40   西子湖畔    作者:枫林居士   

  1、对于“文化”的定义,打开网络搜索时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阐释,让人很难断定哪个解释完全正确或比较全面。于是回到《新华字典》上来。该字典对文化的诠注有两条。其一: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哲学、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其二: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其实新华字典的诠释亦非一槌定音,人们依然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认识文化的本质及其涵义是什么。

  2、对于何为“惠州文化”,近日有教授讲了,讲得不错。其实任何地域文化都是在中华文化的主流基础上衍生了一些地方特色而已。可笑几年来围绕“惠州文化”竟发生了激烈的、持续不断的“土客之争”。本土人把当地文化搜透了“篤”,客家人把客家文化吹过了头。这还罢了,可笑争吵时双方均使用了不堪入耳的粗言秽语。什么“大砖头”啦、“土包子”啦、“愚蠢”啦、“不懂装懂”拉、“孤陋寡闻”啦,等等。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理解甚至发生激烈争论是正常的,但是在争论时进行人身攻击或名誉侮辱,则与街坊泼皮无异了。

  3、曾经听过官方“把惠州打造成文化大市”的豪言。但是如何打造呢。文化建设和打铁不同。打铁佬想打把菜刀就能打成菜刀,想打张锄头就能打出锄头。菜刀和锄头是“硬件”,花点钱用点力气就行了。文化事业比打铁复杂多了,要有硬件,更要有软件。建些亭台场馆不难,造就文化艺术方面的出色人才就不容易了。鲜花能否开得灿烂艳丽,除了人工栽培的努力外,更需自然气候的正常。优秀文化人才和一流文艺作品的产生,则需依靠社会环境的清朗。

  《南方周末》编辑部2008年2月14日指出:

  “文化是国家的灯塔。如今的中国正在全速夜航,我们需要一个指引、一个方向、一种给予信心的力量。……

  没有让人舒展的制度安排,就没有舒展的人;没有舒展的人,就没有舒展的精神;没有舒展的精神,就没有舒展的杰作。……

  在今天,是否改善文化制度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是非题。我们应该意识到文化不是经济的花瓶,而是国家精神之根。

  没有杰出的文化生产,公众就会失去精神的方向。……倘若人们的精神生活趋于荒芜,小至社群,大至国家,就会被仅仅当作逐利的舞台,人群中的正直与温柔也就将荡然无存。

  ……中国文化的未来意味着平庸的广度,还是光荣的深度?不是我们的时代在问历史,而是历史在问我们的时代。”

  南方周末已讲得十分透切。任何文化著述或文化研究如果忽视或无视当前文化制度改善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缺乏冲破意识形态桎梏的勇气,那末此类创作或研究只能趋于平庸和肤浅。

  另外,任何地方的文化研究,如果避开文化大革命对当地文明和文化的严重破坏及疯狂颠覆所造成的极其恶劣的后果、绕过六十一年的客观事实,那末其整体研究成果肯定是有重大缺失的、不为公众满意的。因此清算文革应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课题之一。文化大革命就是革中华传统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命,这场运动的祸害波及全国每个角落,怎能回避或掩盖?

  4、惠州文化的整体构成,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无论现在或历史,凡是惠州人——包括在惠州居住的外地人——都有权利和责任对惠州的文化事业作出贡献。

  惠州的画家画出了超凡脱俗、意蕴深长的画卷,这画家及其画作就为惠州文化增添了枝叶。摄影家和书法家的情况亦如是。

  惠州的作家出版了贴近公众生活、道出人民心声并颇受读者欢迎的文学作品,这作家及其著作就丰富了惠州的文化源流。

  惠州的学者写出了能反映历史真实面貌和时代人文特色的学术文章,这学者及其文章就体现了惠州人在史学方面的学术水平。

  惠州的歌唱家---如果有的话---以其美妙动人的歌声经常娱悦本地民众的心田,这歌唱家及其歌声就是惠州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缕春风、一股清泉。

  ……

  5、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明显或隐约地感觉到惠州文化存在某种缺失。

  喜欢欣赏粤剧的人,在规定的时段里打开相关视频就能看到粤曲节目,有广州的,有佛山、湛江或其他地方的,就是没有惠州的。

  全国任何一家电视台,似乎都没有播映过由惠州剧团或乐队表演的文艺节目。几十年来惠州的文艺舞台是否一片空白?惠州到底有没有自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

  上了年纪的本地人应该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惠阳地区有不少剧团。惠阳县有个大江东粤剧团(后改名为惠阳县粤剧团)和山歌剧团,东莞和宝安各有一个粤剧团,龙川县有个杂技团,地区直属有个汉剧团……。其他山区县虽然没有剧团,但至少有支文艺宣传队。为什么改革开放至今惠州什么团什么对都没有?莫非一个全国文明城市不需要或养不起、扶不住一个小小的剧团么?

  文化需要多种多样的载体,群众需要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娱,报纸、刊物、电视和网络,正如年晚煎堆人有我有,惠州也有,可是自称为中原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州文化汇合处的惠州,却缺乏为本地人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

  6、也许正是由于“惠州文化”在不少方面存在缺失,所以惠州需要用苏东坡来做填充。

  “东坡文化”是惠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毫无疑义的;学者们对苏氏寓惠三十余月的短暂经历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从而使人们加深了对苏的理解并加深了对东坡与惠州文化关系的认识,也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苏轼谪居惠州是惠州的幸运而不是惠州的光荣。苏的数十年仕宦生涯分别在流汴京、黄州、密州、杭州、惠州和澹州等地度过,而他的主要文化活动、他的重要的影响巨大流传久远的文章诗词均不是在惠州写作的。惠州以外的其他州郡并没有把苏轼当作本地的文化旗帜长期插在自己的城头上。也许人家认为,对东坡的过度宣扬会把今人的创新精神压抑于无形之中。

  7、如果认同南方周末“文化是国家的灯塔”之说,那末这灯塔在哪里?是否在天安门广场?如果是在那儿,那末到底是刚刚竖立的孔子塑像还是悬挂已久的毛泽东画像?

  估计没有人把孤山的苏东坡塑像当作惠州的灯塔罢。全中国有一座灯塔就够了,因为灯多乱眼。但是靠哪座引航呢,我有些茫然。

上一篇:惠阳公交车收费不合理,建议降价
下一篇:精明胆大的代表、委员为何在两会上唯唯诺诺?

论坛聚焦
热门文章
城讯
网友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