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投产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夜景。
启示:在“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建设期间,本报记者多次深入采访,从中体会到一种新型的政府、社区、企业、劳动者和农民的良性互动关系,给当地带来了相互协调的政治、经济、社会整体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为各地项目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005年12月30日,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会对外宣布,位于广东惠州大亚湾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建设如期完工,以80万吨乙烯为龙头的生产装置已进入开车阶段,这是该项目开工建设以来的一个里程碑。
1月6日下午,记者再次走上大亚湾石化区观景台眺望,一个拥有全球领先技术和先进经营理念、管理水平的世界级化工厂已呈现在眼前。
以邻为善:尽力承担社会责任
1月6日,记者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项目用地搬迁村民安置区,一位老伯高兴地谈起他家的变化:“我家祖祖辈辈都靠种田为生,现在大项目落户把我们从农民变成了市民,我儿子也已学到技术在中海壳牌公司里当工人了。我们现在生活有补助,吃穿不愁,比以前种地好多了。”
“中海壳牌”的建设需要动迁两个村、8000多人口。公司没有把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一股脑地推给政府,而是与他们一道,积极帮助搬迁村民恢复生计、和谐发展。“中海壳牌”与国内其他公司在项目设计之初只做“环境影响评价”不同,他们做的是《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价报告》,所考虑的不仅是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要最大限度地使项目周边的社区从项目中受益。因而,这里每户移民得到了平均价值约15万元、地基足以承载4层楼房的住宅;过渡期2年内,每人每月可得到200元的生活费,相当于当地城市居民的最低社会保障,高于广东省规定的一年半过渡期和150元生活费。
在东联移民新村,记者见到干净平坦的水泥街道,整齐并排的3层半小楼,幼儿园、学校、副食品商场、餐馆、理发店……像大城市的新式居民小区,应有尽有。在一位姓赖的村民房顶上,还看到了城市居民小区所没有的家庭菜园,整齐的塑料方盆里各种蔬菜争鲜斗绿,老赖告诉记者,一年四季基本不用到市场买菜。这些,正是“中海壳牌”与政府一道帮助农民解决的屋顶菜园,使2000多名村民不再为吃菜犯难。
比吃菜更难的是就业。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海壳牌”一方面与当地政府一起有计划地开办各种培训班,包括电脑、建筑、美容、英语等,一方面派出技术、管理人员,帮助两个村成立了两家村办公司并扶持其发展,并授予洗车、安装路灯、运输等村办公司力所能及的项目。在两年的时间内,已有900多名放下锄头的移民实现了全新的就业,600多人次参与了项目建设。目前,两个移民村还在大亚湾区开发区的帮助下,用征地补偿款建起厂房,出租给前来投资的老板,平均每个村民每月可以分红200元。
更让村民们感动的,是“中海壳牌”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公司为两个移民村捐资近4万元帮助家庭生活困难的孩子重返校园。总裁蓝仲凯先生前年一人就拿出3万多元,为36名困难学生缴了一年的学杂费。“有中海壳牌这样的好邻居,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村民们说。
“中海壳牌”的做法表明:构建和谐社会不但需要政府实行良性的增长方式,也要求在市场中竞争的企业担负社会责任。企业担负社会和环保责任,有利劳动者和全社会,也有利企业发展。
以人为本:人是发展的受益者
“中海壳牌”可持续发展7大指导原则中的第7条写道:让利益相关者参与。蓝仲凯解释说:“与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密切合作和坦诚对话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因为没有他们的参与、支持和指导,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记者每次进入项目工地,陪同的员工都会提醒系好安全带,像飞机起飞前的安全检查一样。记者仔细留意,发现工地上的所有职工,无论是在岗的还是休息的,无论是高级指挥官还是普通工人,都无一例外地戴着安全帽、套着醒目的黄马甲。在2.6平方公里的项目工地上,试车和未试车的工厂、完工和未完工的工程,都有不同颜色标记的护栏隔离,每个进出的人都要例行“安检”,记者乘座“中海壳牌”公司的车进入工地,来回至少刷了4次“安检”卡,公共事务部的小吴说:“在建筑工地,工人的安全绝对是第一位的。”
1月6日下午,记者看到大部分施工单位已经撤离现场。但项目施工高峰期的情景仍留在记者的脑海。去年夏,记者参观现场一个临时工人营地,安置了4000多名工人营地内有副食品小超市、篮球场、淋浴房、洗衣房、乒乓球活动室等。尽管是临时住地,但在路边房旁,都栽种着花草灌木,显得生意盎然;生活区有专门的垃圾桶,地上看不到一片垃圾。每一间宿舍大约有20平米大小,住着8至10名工人,都是上下铺,许多房间里还装着空调。工人说,高温天气,“中海壳牌”公司免费为工人们发放绿豆汤、凉茶等,以防中暑。在宽敞明亮、安装着大屏幕电视的餐厅里,工人们的不锈钢餐盘里都有鱼有肉,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在餐厅的墙上,不但有健康知识,还有施工安全常识,外墙还贴有工人热线电话。
“中海壳牌”还尽力为当地移民提高劳动能力和生活水准创造机会。如东联村搬迁村民张新娣,在“中海壳牌”公司上班前还是个养猪、种菜的农妇,在公司的影响和带动下,她认真参加培训,并经常抽空自学,如今的她既能操作电脑,还能与外国工作人员进行简单对话,现在当上了公司后勤保洁班长。
在“中海壳牌”南海石化的工地上,记者没有看到“以人为本”这样的标语,也没有听到这样的宣传,但却目睹了上述的事实。“中海壳牌”的案例证明,以往那种“先生产后生活”的观念已经过时,人不应是发展的代价,而应是发展的动力和受益者;可持续发展固然强调的是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来实现目前的发展,但也不是说要以牺牲这一代人的利益来争取未来的发展,而是要将以人为本贯彻始终。
呵护环境:让竞争力持续长久
“份外”的事想得这样周全,“份内”的事做得就更到位。在环境标准方面,该公司参照“中国标准”和国际标准,取其中的最高者。在项目施工之前,“中海壳牌”就请国内外权威机构做了《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价报告》,并据此制定了《环境与社会管理计划》,请独立机构对40多项环境指标和60多项社会、健康指标进行监测。公司还把上述《报告》与《计划》和季度监测报告一同在公司的网站上发布,以便于公众的监督和问责制的实施。
如何把工业三废降到最低?“中海壳牌”的做法是: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工艺,实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把资源利用最大化。仅单位产品的耗水量比目前国内的石化项目低20%-25%。为从源头上控制一些有害废物的产生,“中海壳牌”采用了13项壳牌公司的专利技术,尽可能杜绝对环境有害的副产品。生产设施与治污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营是环保部门对企业的统一要求。但是,“中海壳牌”公司“违反”了这一制度:他们是“生产未动、治污先行”――一个日处理能力为5000吨的临时污水处理厂早在去年已投入运行了,其任务是处理施工阶段施工现场产生的生活污水。
“中海壳牌”在海底铺设了一条长22公里直至海湾入口处的30英寸废水排放管道,原因在于尽管经过处理的废水已经达到排放标准,比该海域的海水还要清洁,但温度较高,有可能影响海湾水域内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所以要“花费不小”地将其排放到最容易扩散或被稀释的海底区域。
因此,当记者问及“中海壳牌”在环保方面的投资额时,公司负责人直言:这个问题无法回答,因为控制削减“三废”的措施贯穿到每一条生产环线――环保投资难以“拎”出来单独计算。
“中海壳牌”对环境友好的理念贯穿各个环节。这些环保措施,会不会增加额外的成本,从而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蓝仲凯说:“环境与社会成本当然是项目成本的一部分。经过认真仔细的评估,我们确认项目仍然具有很好的赢利能力。我们做的不是一锤子买卖,更不是只图利润而不顾其他的经济动物――我们要对大亚湾负责,要对子孙后代负责。”
当然,“中海壳牌”也不是冤大头,现在花钱是为了避免将来因环境或社会问题被迫进行代价高昂的结构调整,避免遭受到社会的惩罚或者被淘汰,也是为了保持长久的竞争力,从而实现长期的可持续盈利。
“中海壳牌落户大亚湾,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惠州市委常委、大亚湾区党委书记李秀峰这样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给当地带来了相互协调的政治、经济、社会整体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环保还是移民,中海壳牌为惠州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样板,做出了榜样。”
记者手记:
“中海壳牌”新加波藉总裁蓝仲凯称:“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围绕着三个关键的支柱:人类、地球和盈利。”其中的人类“代表我们的社会责任”。“我深信,没有周边社会的同步发展,公司就无法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企业处在一个周围充满愤慨、敌意、不满或不和谐的环境中,那么从长远看,它不仅难以获得地利、人和优势,而且还将为此支付更高的成本。
在近期效益和长期可持续发展上,国内企业和地方政府往往会倾向于选择前者,而“中海壳牌”项目的当事政府和中方合资伙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突破了“短期行为”的国内“惯例”,他们不是在与壳牌就如何降低环境和社会标准讨价还价,以尽量减少投入,而是在认真讨论是否以及如何提高标准,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达成了高度的一致。项目顾问罗伯特·巴克雷曾对此评价,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双方(惠州政府和中海壳牌)建立起的那种坦诚与合作在中国是难得一见的”。
对“中海壳牌”来说,在相关问题上,与政府部门、客户和周边社区的协商至关重要,而且是“持续不断的”。专家评价说,在“中海壳牌”项目中,人们看到了一种新型的政府、生产者、消费者和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关系,这是一种相互协调的经济社会整体系统演进。
新闻链接:
“中海壳牌”效应初显
我国目前最大的中外合资石化项目――总投资逾43亿美元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联合工厂投产后,石化产品年总产量约为230万吨,年产值达130多亿元人民币,可拉动50倍的下游产业,每年带来6500亿元工业产值。有关专家解读,该项目不仅将有力地推动惠州经济发展,带动广东省相关行业发展,还将积极推动我国石化行业发展。
如今,以“中海壳牌”项目为依托的大亚湾石化区吸引了1200万吨“中海炼油”、LNG电厂、华德石化等大项目和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国际化工及相关产业巨子纷纷进驻。
截至目前,落户大亚湾石化区的公用工程类项目有10个,投资总额共计约20亿元,大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在谈在建的石化项目有26个,总投资逾810亿元,其中已落户的项目有15个,总投资逾730亿元。预计到2010年,整个石化区年销售总额将超过1000亿元。大亚湾石化区的建设不但可以缓解广东省化工原料40%靠进口的局面,而且将成为惠州市乃至广东省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无疑,“中海壳牌”项目所催生的世界级规模石化区正在惠州大亚湾迅速崛起。
“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乙烯裂解装置。